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圖片|王立力

採訪人:張藝凡

受訪人:高冬蓮

王五月(高東蓮之女)

蒙古族刺繡,是中國刺繡界的一朵奇葩,美得獨特而張揚。色彩搭配豔麗,無拘無束的蒙古族刺繡,盡情地利用綵線抒發自己的情感。在配色上,以原色為主,渡色為輔,因而色彩明快、淳厚。很多繡品在黑底色、紅底色上直接用大紅大綠繡成,色彩對比強烈,富有光澤。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王五月談起母親高冬蓮的刺繡手藝時,言語裡都是自豪和驕傲,“這些花的樣式都來源於她自己的想象。在農村,大家喜歡在院子裡種花、種草,她就根據那些花想象,然後畫在布上,畫完就繡。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上看到的繡品都是貼了紙,按圖案剪出來的圖紙,然後按照紙樣來繡。蒙古族刺繡不是這樣,不貼那些東西,都是直接往上畫圖案。”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今年81歲的高冬蓮,是蒙古族刺繡藝人,在科左中旗長大,目前和女兒王五月一起住在通遼市。歲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卻不曾影響她手裡的技藝半分。耄耋之年的高冬蓮,有著異於常人的明眸,脊樑筆直,一雙巧手飛針走線,幅幅作品巧奪天工。她說:

“我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就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刺繡了。”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高冬蓮

高冬蓮的繡品種類繁多,小到荷包、菸袋,大到蒙古坎肩、蒙古袍,大大小小的繡品箱子堆滿了整個房間。還有一些刺繡作品,仍保留了古老的圖案。

王五月拿出一排煙荷包說道:“這些煙荷包繡得可精緻了,都是老太太一個個繡出來的。一般在農村裡會繡這些花的女性都算是很有才華的,特別像這些鞋上的刺繡,一般人繡不了,有人教也不一定能學會,但是我媽都會做這些繡活。”煙荷包在明清時期是十分流行的生活用品,多為母為子做、妻為夫做、未嫁的姑娘為心上人做,用在分離時表達睹物相思之情。

特別在滿族、蒙古族等習俗中贈送荷包、煙荷包都是常見的禮儀,荷包上的刺繡就體現了姑娘的手藝。通常來說蒙古族婦女都擅長刺繡,技藝母女相承,高冬蓮的母親和外祖母也都是刺繡的能工巧匠。“以前農村裡的方枕頭、菸袋、蒙古袍、蒙古坎肩都需要刺繡,繡上花,還可以繡水裡的魚、繡鴛鴦等等,”王五月說。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刺繡在蒙古,不單是一門傳統刺繡技藝,它滲透在歷史文化裡,也滲透在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據羅布桑卻丹所著《蒙古風俗鑑》等有關文獻記載,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極為注重刺繡藝術,並且應用範圍很廣,如耳套、帽子、衣服袖口、衣領、大襟、蒙古袍的邊飾、花鞋、靴子以及生活中所用的荷包、碗袋、飄帶、摔跤服、氈襪腰邊、枕套、蒙古包等。

據相關資料統計,蒙古族刺繡運用最多的地方就是蒙古服飾製作,蒙古袍上面很多地方都展現著刺繡工藝,特別是邊角的刺繡。袍子領口、領子、袖口及底擺上要鑲邊,鑲邊的時候繡上花,腰帶作為袍上最亮眼的部位,也是刺繡工藝著色最重的部位,高冬蓮說她做完一整套蒙古袍上的繡花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王五月說:“母親現在很少做衣服了,沒那麼大精力了,但是她年輕的時候包辦了我們姐妹幾個所有的衣服。”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飛針走線是技藝熟練

圖案紋樣是天賦使然

高冬蓮的刺繡作品,如蒙古族刺繡一樣,大膽、張揚,不受技藝和圖案的束縛。她喜歡觀察周圍的事物,然後繡出來。她的繡品有小雞吃食,有院裡的小花,有廣袤的草原,有她喜愛的一草一木。其中一個荷包繡品上,有一頭帶角的動物圖案,高冬蓮說那是獅子,但是以前繡的時候不知道獅子長什麼樣,所以自己想象著繡了一隻長角的獅子。

在她的諸多繡品圖案中,最有特色的是的蝴蝶。它的繡法和圖案都是自己琢磨創新的,每一隻蝴蝶就像真的一樣,栩栩如生,起名為空中蝴蝶。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成吉思汗與奇蹟

“我媽媽八十多歲的人了,刺繡不需要戴眼鏡,這讓身為兒女的我們看起來很神奇。”王五月說高冬蓮刺繡時不僅不戴眼鏡,而且能以極快的速度把線穿入極細的繡針孔裡。高冬蓮說,這源於一次“神奇的作品”。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高冬蓮71歲的時候,正在繡一幅成吉思汗掛像,那一年她的身體狀況非常不好,沒有任何預兆地就患了一場重病。王五月說:“我媽媽年輕時幹過特別苦的活,落下的病根兒全在那年表現出來了。她先是牙齒脫落,醫生告訴我們說這還是好現象,如果牙齒不脫落可能還會出現心臟問題。緊接著她眼睛也失明瞭,全失明的狀態持續了幾個月,後來通過吃藥恢復了一點視力,但僅能看到模糊的影子。就這樣了,她還放不下繡活,摸索著繡這幅成吉思汗像。”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這幅畫像現在掛在高冬蓮房間的正中間。白底的掛布,正中間繡著成吉思汗頭像,不算大,但是人像臉部都用細細的白線填滿,很難想象這是一位老太太在視線模糊的情況下繡出的作品。高冬蓮說:“成吉思汗的繡像,缺一點都不行,每一處都要填滿。”頭像上方繡著成吉思汗的生辰,下方繡著蓮花,意喻水裡生花,頭像周圍還有鳳凰、馬和蘇魯錠,畫像的最上面繡一個“囍”字。她說成吉思汗出現的時候有鳳凰跟隨,騎著馬,帶著武器,這些東西一樣都不能少。

令人驚奇的是,繡完畫像的高冬蓮眼疾痊癒了,一雙眼睛變得炯炯有神。王五月認為是信仰的力量讓母親獲得了這樣的奇蹟,高冬蓮則認為這是成吉思汗的保佑。在此之後的每一年,高冬蓮都會繡一幅成吉思汗像,給眾兒女各送一幅,其餘都由自己珍藏,她覺得這是回報奇蹟最好的方式。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傳承的另一種方式

是精神延續

高冬蓮的一生,是藝術的一生,在她用心傳承蒙古族刺繡技藝的同時,也用千針萬線繡出了自己的藝術人生。在她的房間裡,除了滿屋的繡品,就是兒女的照片。床頭、櫃子等可以放置物品的地方,都擺放著孩子們的照片,她充滿成就感地介紹到:“我有兩個孫兒,六個孫女,現在孫女個個都有了孩子。”

王五月說,當年母親之所以離開老家來到通遼,就是為了幫她照顧孩子。孩子們雖然都沒跟高冬蓮學會蒙古刺繡手藝,但是老太太身上的這股認真勁頭被完美地傳承了下來,不管做什麼都懂得堅持。她最小的孫子,也就是王五月的兒子,今年十九歲,身高一米九,成了國家網球運動員。客廳最顯眼的地方放著這位網球小將的照片,在網球場上站得筆直,一雙眼睛和高冬蓮一樣神采奕奕。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王五月

人們的生活在不斷地變化,時代也在不停地催促人們跟上它前進的步伐,傳統活兒不再有良好的傳承環境,但凝結它的那份對生活的熱情卻不會消失,它會跟著那股勁頭到新的地方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再結出甘美的果實。

這也許是傳承的另一種方式。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手藝不為人知不為人道。跟隨“傳統活兒”,帶你見識真正的民間手藝,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的真實生活現狀,是怎樣的。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1歲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技藝

徵集令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手藝人,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會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真的熱情,去講述、傳播、幫助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