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活相比,其實工作可以沒那麼重要

社交活動是大學生活的核心。眾多同齡人朝夕相處,在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激揚青春,在平等討論的氛圍中產生了純真友誼。這是各個學院或者研究生院裡最吸引人的元素,也是最讓人割捨不下的東西。

但是,跟隨在畢業之後的,往往是社交上的孤立。我也這樣一路走來,太清楚那種感覺了。本科畢業後,我搬到了華盛頓特區,最後在工作地點附近的郊區住了一年。而在華盛頓這個陌生的城市,我幾乎沒什麼朋友,我開始努力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後來研究生畢業後,我又搬到了亞特蘭大,但一年之內不得不往返於亞特蘭大和波士頓,因為我太太正在波士頓攻讀研究生課程。由於這種日程安排,我在那個被稱為“家”的城市裡基本沒機會交友或參加業餘活動。那時的我,毫無成就感,只有孤獨焦慮整日與我相伴。如今,我連做夢都想回到過去的校園生活。

我的經歷並非個案。《紐約時報》最近還感慨,當大多數人從研究生院畢業、跨入三十歲大關後,結交新朋友簡直比登天還難。主要是因為,畢業之後,鞏固友誼的三大關鍵元素失靈了。

這三個元素分別是:一、親近感;二、反覆多次、不需要任何安排的互動;三、讓人放下戒心、彼此信賴的環境。當職場新人們找了一份每週要出差三四天的工作時,這種情況就更明顯了。我常聽到朋友抱怨說:他們賣力工作,卻無暇建立新友誼或者浪漫戀情,也難以維繫家庭關係、聯繫老朋友,以及回饋社區。

這真是一場悲劇。因為社會交往至關重要,甚至可能比職業生涯的意義更重。數不清的研究都表明,社會交往或友誼與健康之間形成的聯繫,不僅能延年益壽,還能促進腦部健康,甚至能影響你的體重。一項研究還發現,在心臟健康方面,只有抽菸的巨大傷害才能匹敵社會孤立的負面影響。友誼和社交圈子是幸福的關鍵組成部分,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友誼的重要性只會增加而絕不會降低。家庭也同樣重要。

研究者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幸福與家庭之間的聯繫,要比幸福與收入的關係更加緊密。另外,75%的成年人把家庭看作是生活中最重要、最令人滿意的部分。志願者和社區服務也有助於增加人的幸福感、產生各式各樣的生活圈和團體。但家庭、友誼、社區服務這所有一切,都限制了我們工作的日程安排,並在一段時間內牢牢地把我們留在了某個地方。

為什麼許多人畢業後不約而同地忽視了這些方面?因為人們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職業生涯的成功顯而易見且易於衡量,例如獲得加薪和晉升。努力工作也是一種迫切的需求,否則就沒錢付賬單。與之相反,社交活動則較為軟性,不需要著急去做,我們告訴自己:等事業再上新臺階之後,總有時間去看朋友、陪家人、參加社區服務。但這種紊亂的優先級排序,儘管出自好意,卻會導致我們損壞重要的社交關係,甚至影響未來的健康和幸福。

作家布倫尼·韋爾(BronnieWare)曾做過了很多年的護理工作,照顧過不少病人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光。基於這一經歷,她寫下了《臨終病人的五大憾事》一書,講述了人們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該書非常值得一讀,其中兩點直接涉及到了社交生活。病人們說:“我真希望自己沒那麼努力工作過。”——他們渴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愛人和孩子,同時,很多人還表達了想要“和朋友們保持聯絡”的願望。

始於1938年的一項研究或許能更準確地概括這種情緒。該項研究追蹤了267位哈佛畢業生,從他們畢業開始一直持續了70年。不少人野心勃勃,而且在職業道路上非常成功,其中包括後來的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F. Kennedy)。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研究結論是什麼?“幸福是愛,僅此而已。”工作很重要,但生活高於一切。

對所有的職場新人而言,我不打算花時間列舉建立社交圈子的方法——通過浪漫的戀情、參加宗教或民間組織、和現在的朋友聚會或者抽空認識新朋友。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都知道該如何做,所以,我在此僅僅提供建議:別忘了,社交活動是學生時代最重要的部分。畢業後應該做的,就是用你所學去創造一種幸福、均衡和富有成就感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