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清理1453個超期科研項目,虛假科研現象急需「降溫」!

教育部清理1453個超期科研項目,虛假科研現象急需“降溫”!

導讀:

7月7日,教育部社科司官網發佈“通知”稱,將對研究超期未完成的1453個項目進行集中清理。不僅追回已撥經費,還要追究責任,相關責任人三年內不得再報。

消息一出,網友紛紛叫好:乾的漂亮!好多項目都是看起來有意義,其實一點用沒有,而且大都是套話,不夠深入透徹。第一成不了理論體系,第二指導不了實際情況,天天搞沒名沒實虛科研套國家的錢,吃空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的課題研究虛假、浮躁之風愈演愈烈,已經到了需要“降溫”的地步。據知情人透露,利用虛假科研項目套取國家科研經費亂象早已存在。


‍”隻立不研“現象氾濫,科研經費套取現象愈演愈烈

教育部清理1453個超期科研項目,虛假科研現象急需“降溫”!

如果細心一些可以發現,時下不少課題研究現狀基本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隻立不研。對於這類課題,立項人根本沒打算研,只是為了套取國家的科研經費以作私用。

  • 2014年底徐州某高校機電學院教授張某某等人虛設科研項目,開虛假髮票騙取科研費540多萬。
  • 已經落馬的副省級官員、南寧市原市委書記餘遠輝曾於2011年、2012年、2013年連續三年申報了三個項目,分別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瑤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科技支撐》、《走進中國瑤族——科技視野下的瑤族文化分析》,獲得科研經費75萬元。三個項目至今未結題。“不結題,錢就等於白送給他了。”知情人士說。
教育部清理1453個超期科研項目,虛假科研現象急需“降溫”!

在中國學術界,科研人員申請課題的成功與否並非只是一個學術水平問題,它承載了過多的利益和榮譽,精神的,物質的,眼前的,長遠的。有了課題,尤其是國家重大課題,副教授可以破格為正教授,正教授變成著名教授,著名教授成為各種政府津貼獲得者。一些學者的科研目標成了在學界“功成名就”和“出人頭地”。在他們看來,科研成果的真實水準在其次,弄到課題經費才是第一位的。

教育部清理1453個超期科研項目,虛假科研現象急需“降溫”!

很多財政經費是利用教授、院士的名頭,通過課題要到撥款,而大量的錢投過去後長年無人檢查,必要的監管一度缺失。搞科研一定需要經費,然而多少是用於報酬、多少是用於工作,界限並沒有劃分清楚。長期以來科研經費管理體系不透明、監督不力,導致很多貪汙科研經費的個人可以潛伏很久。

單純清理並不行,還需建立更透明的監管機制

教育部清理1453個超期科研項目,虛假科研現象急需“降溫”!

目前我國科研經費管理仍存在不少制度漏洞,科研經費“擴大用途”“擠佔挪用”“弄虛作假”等現象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司空見慣,套取科研經費的手段“五花八門”。

科研項目立項、經費使用管理、項目審查監管的整個鏈條,因缺乏必要的法律規範和制度約束,仍舊在“潛規則”慣性的監管缺位環境下運行。

教育部清理1453個超期科研項目,虛假科研現象急需“降溫”!

據中國科協調查,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佔總數的4成左右,這意味著大半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灰色收入的默認似乎成為了業內潛規則。廣州市檢察機關的一名負責人說,有的大學教授申請的課題費沒有用於科研,而拿去吃飯喝酒,甚至買房買車。

佛山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許曉珠說,“我國科研經費和成果針對性不強。由於沒有按需研究,所以有沒有實際成果無人管,科研經費管理重徵取、輕監督。而且,科研過程一般需要好幾年,而地方財政是按年度審計,時間一長就淡化了。”

教育部清理1453個超期科研項目,虛假科研現象急需“降溫”!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廣州市科信局局長馬正勇表示:不光要公佈查處通報,科技項目從指南發佈到申報、專家評審、確定項目、項目中期檢查、項目驗收全流程公開,都要把工作拿出來曬曬太陽。並且對科研項目的管理應追加責任條款、驗收評估,對於有問題的項目責任人要記入黑名單,追回項目資金並限制未來申請科研項目的資格。

只有科研經費財權和審批權分離,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開的專家評審制度,才能有效遏止這些亂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