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30年來的鄉村傷痛

留守兒童:30年來的鄉村傷痛

圖來自網絡

留守兒童:30年來的鄉村傷痛

洪巧俊

這是幾年前的事,卻一直烙印在我的心裡,想起就焦慮。

我下鄉調研,一個小夥子賴洋洋地躺在大門口曬的被子上,這麼好的時光,小夥子不用幹活?陪同的村幹部大概知道我的心思,說,他都如此,玩了睡,睡了玩,爛泥扶不上壁,破罐子破碎,光棍一條,父母管不了。

他介紹說,父母長年累月在外打開,爺爺奶奶帶大的,從小就是飯來張嘴,衣來伸手,嬌生慣了,什麼也不會幹。父母把一輩子積蓄為他娶了一門媳婦,不到一年就跑了,哪個女人願意跟這樣好吃懶做的男人過一輩子?

他指著另外一家說,這家的孩子就更糟糕,好吃懶做不說,沒錢就去搶,抓去坐牢了,“這都是隔代教育種下的禍根”。

去年11月我到一村調研,一位老人憂愁對我說,他的孫子早過了娶媳生子的年齡,就是娶不上老婆,過了這個年齡段打光棍就差不多定了。老人說,這個300來人的村莊有光棍漢30多人。這些光棍漢大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吃不了苦,掙不了錢。那些進城經商打工,肯努力拼搏的年青人,都從外面帶回了媳婦。

今天朋友帶了一個安徽的小夥子,24歲,一米七多的個頭,人也長得帥,娶了個比他大4歲的女人,還說是幸運的。他說,如今鄉村女人少,娶個老婆要彩禮30多萬,縣城要有房,還要有車,送女方“四金”,娶個媳婦要過百萬元。他也說,從小跟著父母在外打拼的,打光棍的就比較少。

這些都反映了一個隔代教育的問題,也就是留守兒童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疊現,恰恰是第一代進城農民工的家庭問題。

二三十年前,他們也是青年,懷著進城的夢想,為了討生活,他們不得不把孩子交給父母。如今孩子也是他們當年懷揣夢想的年齡,他們沒有想到在城裡拼打,吃盡了苦頭,最後卻把孩子給荒廢了,孩子找不上媳婦,還啃老,甚至犯罪,這讓這些60、70後的父母多麼痛心。

30多年留守兒童的傷痛,已累積為重大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相關的悲劇屢屢刺痛民眾的心,比如2014年1月安徽望江9歲留守兒童自縊事件;2015年6月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茨竹村的一起全家四名留守兒童在家中死亡事件; 2012年12月河南光山縣小學生被砍傷事件,該事件一共有受傷學生23人,其中7人重傷,全都是留守兒童……

這些是現實中出現的問題,而留守兒童“後遺症”問題,將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問題。有統計顯示,在某些地方,留守兒童已佔到未成年人犯罪的70%。

中國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可以說,至今也缺乏一個權威的統計,據2013年全國婦聯發佈的報告推算留守兒童人數達6102.55萬,加上3600多萬流動的未成年人,約佔內地3億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當前,許多農村青年生了一胎就不願再生,除了生活壓力,就是不想讓孩子做留守兒童。在調研中發現,許多農村夫婦,生了一個男孩就不想再生,他們說,如果還生了一個男孩,這一輩子就沒好日子過。

他們最擔心的是孩子長大了,娶不上老婆打光棍,做父母的沒有什麼比這更痛苦,老來悲涼。

有什麼比無法待在父母身邊,更能傷害孩子?《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為何震撼人心?應該知道,沒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同樣像稻草。

所以,我一直不贊同城市化加快,應該緩慢城市腳步。如果企業不集中大城市,在鄉鎮,他們就可就近就業,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與老人,也就不會有如此之多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

早在2004年,我就反對過度發展城市,盲目鼓勵農民進城。那是2004年2月,《新京報》刊登了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王春光的《減少農民數量才能富裕農民》的文章,王研究員說,“要使農民增收,前提是減少農民數量,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我寫文《減少農民數量就能富裕農民?》(載2004年02月13日人民網)反駁說,要使農民富裕,靠減少農民數量來解決,顯然是理想主義的一廂情願。按照王研究員說的觀點,其實就好比一個人在挑擔,把後面籮筐裡的東西拿到前面的籮筐裡一樣,肩上的重量沒有變。也就是說國家的負擔不但沒有減輕,還有可能失去平衡,增加“肩上”的壓力。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並不完全是農民多的因素,重要的還是農民沒有享受到國民待遇。

在《寧夏11名留守兒童性侵創傷何時能撫平?》我說,中國人最善講“化悲痛為量”,但少了在悲痛中反省。我們該問問故鄉淪陷,留守兒童性侵,留守老人自殺,留守婦女成鄉村二奶……這些問題是不是因為盲目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結果?如果是,我們是不是要緩慢城市化腳步,是不是要反哺農村?

在《中國國4500萬人將將丟飯碗,是不是駭人聽聞?》說,不要動不動就要建設大城市,這不符合中國的國情與實際。中國土地遼闊,又是個農業大國,農民跑到大城市工作需要路費、租房等,如果在自己家鄉的城鎮就近打工,就減少了路費與租房的錢,還能在自己的責任田裡種點糧食與蔬菜,生活成本顯然降低,同時還可照顧孩子老人,減小留守兒童。別再誘惑他們進城買房,甚至逼他們進城,這隻能暫時緩解當地財政的捉襟見肘,決不是長久之計。

未來人口的素質,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未來的成色。如果有6000萬兒童都無法生活一個健全的家庭中,我們又怎能期望國家在未來會變得強大?

當今光棍數量在聚增,除了男女比例失調,更重要的是那些姑娘進城後,對淪陷的故鄉感到失望,她們寧可在城市裡“剩著”,也不願嫁給那孩提時的小夥伴們。

城市化製造了中國父母與孩子的分離。留守兒童的傷痛,已讓第一代農民工有了切身之痛。那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因缺失親情,缺失健康的家庭教育,有的淪為邊緣人,有的對社會失去信任而仇視社會,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城市問題、環境問題再大,也沒有這個問題大。

有評論家說,“對每個家庭來說,只有當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了,政府才算完成了公共服務的‘最後一米’。”保護留守兒童,不能單方面強調家庭和父母的責任,更要強化地方政府與國家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