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班主任工作有苦有累,但更多的卻是幸福與滿足。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這樣說。

的確,“愛”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最關鍵、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只有擁有對學生那份疼愛,你才會平靜地面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才不會認為是他(學生)給你找麻煩;只有擁有對學生那份關愛,才不會認為班主任工作繁雜苦累,反而覺得有意思、有意義;只有擁有對學生的那份真摯的愛,你才會想方設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學生的今天負責,為學生的今後謀劃。

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一個女孩,和班上別的同學不一樣:她不和其他同學討論題;也不和其他同學一起玩;每天總是心事重重的樣子,一點兒都沒有十二、三歲孩子該有的活潑;上學、放學也總是獨來獨往。如果你要表揚誰,你也總會聽到她不屑一顧的聲音。老師和她談過幾次,卻總是老師在說,得不到她的回應,收效甚微,就算是她開口說話了,也就是說:“反正我就是學不會,我就這樣”.看著她玩世不恭的樣子,老師也很是心驚,小小年紀的她為何如此偏激,而缺少了本該屬於她的天真和快樂。

她的班主任經過了解,發現其實她的內心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但又因為敏感的自尊心和強烈的自卑心理,使她採取了比較極端的方式。為了改變她的這種心態,班主任除了經常不露痕跡地和她談話之外,還在生活上關心她,一有成績取得,就在班級裡及時表揚她,樹立她的自信心,還背地裡動員學生主動去接近她,和她一起做作業、做遊戲,使她逐漸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經過一段時間後,終於看到了她的變化,變得開朗了一些,和老師也親近了一些。

愛學生的方式方法可能有一千種一萬種,但如果方式方法不得當,我們真的很難走進孩子的心靈。我希望我的班主任工作能做到“無痕跡教育”,因為我認為越是讓學生感覺不到我們是在教育他,我們教育的效果往往越好。

古語有云: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亦與之化矣;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現在我們常說:班風正,學風濃。的確如此,要打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班主任首先要為學生們營造一個和諧的班級氛圍。

和諧的氛圍是提供正常教學秩序的良好保證,和諧的氛圍具有較大的傳遞性,和諧的氛圍能感染人的身心健康和薰陶人的心靈。因此,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為孩子們營造出一個和諧的班級氛圍。而要想營造出這樣的氛圍首先要為班級樹立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標,這個共同的奮鬥目標就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這個目標就是學生前進的動力。所以應根據班級和年級的特點,為學生們確立遠期、中期、近期的目標,這樣逐步實現目標的過程會產生梯次激勵效應,形成強大的班級凝聚力。同時在實現班集體奮鬥目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集體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使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每一個集體目標的實現,都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要讓學生們在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分享集體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其次,一個和諧的班級氛圍,還必須培養一批團結在班主任周圍的積極分子,組成班集體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這個核心,就是班主任領導下的班委會。從接手這些學生開始,我就有意識地通過開展各種活動,通過觀察和分析,挑選一些關心集體,團結同學,學習認真,有一定組織能力和奉獻精神的學生來擔任班幹部。把班內大小而瑣碎的工作分配到個人,使每個人都是官,都是班內的主人。只有在一個積極向上、學習努力、團結和睦的班集體中,學校開展的各項教育和教學活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矮小,瘦弱,而與眾多同類一起生長時,則枝繁葉茂,生機盎然。英國著名“卡迪文實驗室”在上個世紀80年間共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就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有的“共生效應”。希望學生也能在一個良好的和諧的班級氛圍中“共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語言已經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那些無法用言語告訴人們的東西,可以用音樂的旋律來訴說”。一個班集體:有書聲、有笑聲、有歌聲,那才是生動活潑的班集體。因此,各種班級活動是對年輕的心靈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每一次班集體活動,就是學生向班集體奮鬥目標的一次邁進。每搞好一次班集體活動,就是增強班集體凝聚力的一次契機。尤其是那些在表面上看來取得成績並不好的活動更能夠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美好的塑造。

在活動中,給那些取得了好名次的同學頒發榮譽獎;給那些雖然沒有取得卻盡了自己最大努力的同學頒發敬業精神獎;給那些默默服務的同學頒發精神文明獎……用以激勵同學們。利用好班會等常規的班級活動對學生進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這是我們每一位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常態。

人們往往不在意工作有多苦有多累,我們往往很在意別人對我們所做事情價值的認可。孩子們又怎麼能例外呢?

我們都知道對於學生的思想教育疏導遠比堵截更重要。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或者懲罰訓斥、指責是遠遠不夠,更不要說觸及皮肉了。只有觸動他的內心,使他們真正明白道理,才能收到效果。

其實,做班主任不能說沒有煩惱。曾經看過一篇文題叫做“橡子和南瓜”的寓言。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在草地上散步,他走著走著經過一片南瓜田,他看到了金色的大南瓜。在一個角落裡,這個人看到了一棵巨大的橡樹。他坐在巨大的橡樹下休息,看到了橡樹上結的小橡子,然後,他陷入了沉思。為什麼小藤蔓上結著大南瓜,而巨大的橡樹上卻結著小橡子呢?然後,他心想:“這是上帝創作的失誤!他應該讓巨大的橡樹上結大南瓜,而讓小藤蔓上結小橡子,這才公平合理呢。”這個人想著想著,就在橡樹下睡著了。橡樹上的小橡子掉下了兩顆,掉在這個人的頭上,他被驚醒了,看到掉下來的橡子。然後,他笑著說:“也許上帝是正確的,掉下來的是小橡子而不是大南瓜。”人不能太貪心,什麼事也不可能盡善盡美,班主任的工作也是如此。我們不可能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才。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成人。但就是這一看似簡單的目標,發自內心的講,也不是都能實現的。因為我們的工作還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比如家長的素質,比如社會的大環境等等。我們每一位班主任何嘗不想迫切的得到南瓜,但我們能使大多數孩子們成長、成人不也是一種幸運嗎?我想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時就如同我們上課一樣,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班主任工作和教學工作一樣,都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一定要尋找適合的和合適的。這樣我們既不會迷失自己,也會形成自己的特點。

井裡的青蛙嚮往大海,請求大鱉帶它去看海。大鱉欣然同意。這樣一鱉一蛙離開了井,來到海邊。大鱉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帶著它遊海。一蛙一鱉漂浮在海面上,樂趣無窮。過了一陣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鹹的海水。它也有些餓了,卻怎麼也找不到一隻它可以吃的蟲子。青蛙想了想,對大鱉說:“大海的確很好,但以我的身體條件,不能適應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這裡沒有我能吃的食物。看來,我還是要回到我的井裡去,那裡才是我的樂土。”於是,青蛙向大鱉告別,回到了自己的井中,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

就是這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班主任和老師都應努力把別人的教育方法內化為自己的,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為具有鮮明的個性。這也是我們不斷學習的目的。

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生命是可貴的,奉獻是高尚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可能這樣的境界很少有人做到,但我們可以默默實踐,辛勤耕耘。在平凡中用愛和真情去感化學生的心靈,去薰陶學生的心靈,去塑造學生的心靈,去灌溉他們的心靈。在默默奉獻中實現做老師的意義,在辛勤勞作中實現做班主任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