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時「搶跑」,但未必能一直「領跑」?

目前,針對小學生的教育培訓機構可謂是鋪天蓋地,父母們希望孩子能多幾個證書傍身,而孩子們呢?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父母們難道不應該給予呵護!那麼,父母該不該給孩子報補習班?

孩子一時“搶跑”,但未必能一直“領跑”?

別讓強制補習束縛孩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和習慣

現在,青少兒培訓班過於火爆,主要原因在於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以及課堂教育不充分。好的學校太少,大家都想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培優班,進入更好的學校。此外,一些學校由於班級過大,課堂教育的針對性和效率不足。

孩子一時“搶跑”,但未必能一直“領跑”?

父母熱衷的培優主要是知識“補短”。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落後了只要補習知識就行,而不去考慮精神、心理等其他因素。培優班正是迎合了父母的這種想法。有的可能短時間起到一定效果,但長期來說,往往導致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差,過分依賴外力,有的則越補越沒有自信,越補越厭學。

教育部門年年下達“禁補令”,但中小學培訓市場反而越做越大。多位教育專家說,當學校一線老師大規模地熱衷於有償補課,他們在學校的教學質量可想而知,這個問題必須高度重視。

孩子一時“搶跑”,但未必能一直“領跑”?

別讓攀比心壓垮孩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充分挖掘個體潛能

教育切忌概念化,因為教育針對的是個體,不是群體,一個孩子這麼想,不代表其他孩子也這麼想,一部分孩子這麼想,也不代表所有孩子都一樣。概念化的教育是不可取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甚至以點代面都是不對的,對於教育的進步並無意義。

孩子一時“搶跑”,但未必能一直“領跑”?

攀比式教育的美好願望是打造理想的孩子,卻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你不夠優秀”的心理暗示,傷害孩子的自尊。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根據興趣愛好去培養特長更有益於孩子的成長,經常的攀比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逆反、抑鬱、暴力、焦慮等心理問題,一旦發展嚴重肯定會影響親子關係,壓垮孩子,甚至產生無法預測的悲劇。

學習是一個長跑過程,習慣和心態很重要。很多孩子後來並不是輸在學習知識技能上,而是輸在學習習慣、快樂心態以及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上。一時‘搶跑’並不能一直‘領跑’,過度培優提前透支了孩子的好奇心,換來精神上的倦怠,這是過度培優帶來的教訓。

孩子一時“搶跑”,但未必能一直“領跑”?

每個人從生下來本身就存在個體上的差異,孩子的成長應該是快樂的,你追我趕的競爭既忙壞了孩子又忙壞了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