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流通數量反映了銀元在流通領域中的地位,但由於當時統計資料的分散,更由於地方造幣廠為地方利益而濫鑄、盜鑄及浮報、偽造統計報表,準確詳實的鑄幣數量極難獲得,僅能依據現有資料做出一般性的大趨勢估計。

據不完全統計,清末貨幣總量(包括中外銀元、銀錠、銀角、銅幣、紙幣等)為20.97億銀元。全國人口若以四億計,每人約佔五元二角四分。

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在廣東開鑄銀元,到1913年底時,全國共鑄銀元約2.2億元,小洋約鑄2.3億元;1913年至1916年,銀元共鑄1.8億元;六年至七年,銀元共鑄約1.5億元,小洋約鑄0.8億元。則到1918年合計銀幣產量約為8.6億元。

另有資料認為,在1915年初開鑄新幣時,時人調查應改鑄的舊幣數額為:銀元206028152枚,五角銀幣32279421枚,二角1232860442枚,一角235004212枚。則當時舊幣的鑄造數量約為2.75億元。

北洋時期銀元鑄造額據《北洋政府時期銀元鑄毀數目表》統計,鑄造數目1141453035元,銷燬數目63916823元。

據此則1928年各廠已鑄銀元約為10.7億元。另據《北洋政府時期歷年鑄造銀元數目表》則為:鑄造數目1743304437元。此數大概含舊幣改鑄數,故數目偏多。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民國財政部印刷局舊址

《銀行週報》1931年估計:中國鑄造銀幣總數1627225000元,外幣在中國流通之估計數80000000元,中國流通銀幣總數1707225000元。

《中央銀行月報》的1890—1932年鼓鑄銀幣統計為各省造幣廠鑄造總額為1746304427元。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表1

由此可見30年代中期前中國鑄造一元銀幣約在17—18億元左右。

在鑄造約17—18億銀主幣的同時,鑄造的銀輔幣數據(30年代早期不完全統計)為:五角145582129枚,二角五分1140000枚,二角1386623516枚,一角244967161枚,五分5684159枚,三錢二分藏元18045454枚,一錢六分藏元136336枚,八分藏元125612枚,廣東雙毫1055247000枚,而閩鑄二角則無統計數目。

而1918年後歷年鑄造的新銀輔幣數目,5角為42798268枚,二角11470588枚,一角14641270枚。

廣東造幣廠多鑄雙毫,其元年至十年曆年鑄造數目為87000千枚,109974千枚,41691千枚,22332千枚,19500千枚,197000千枚,402250千枚。合計872747000枚。

《廣東經濟年鑑》記載,自民國元年至1931年間廣東造幣廠共鑄出雙毫三億七千多萬元。1918年北洋政府開鑄新銀輔幣,本想依此統一銀輔幣,但是由於各地濫鑄,種類繁多,新銀輔幣很快失敗,銀角極度複雜,而且價格不一。以上海為例,市場上有29種銀角流通,且價格不一。老八開十一角九分合銀元一元,而老四開則十一角六,油板則分成二種,價格分為十二角左右和十六角二分,普通銀角十二角左右,袁像八開十二角六,袁像四開十三角一分,袁像對開十三角一二分,十幣三十角六,十花十二角五,九花十二角九,旗角十七角,厚邊十一十六角六,私板十六七角,新九十二角,新十一二十角左右,新十二十三角五六分,新十三二十角餘,老十二十三角五六分,老十三十三角六七分,汕頭角十三角,福官局角十一角五六分,旗福十一角八九分,浙叉旗十二角二三分,藥水角十六七角至二十四角五,鉛角和銅角市面拒用,做舊四開看貨論值。而這僅僅是在上海市面流通的銀角,全國各地所鑄銀角種類遠遠在此之上。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表2

相對而言,北洋政府注重於一元銀幣的鑄造和統一,並在各地方造幣廠鑄造一元主幣方面控制較嚴。當孫像和袁像銀幣在全國流通開來後,其成色和樣式為全國各地普遍接受,因而地方軍閥控制地方造幣廠後,鑄造一元銀幣已無利可圖,或鑄出後無法行使。因而各地普遍將視線轉向政府控制並不嚴密的銀輔幣,一是北洋政府1918年才開始做出以新銀輔幣統一銀角的努力,二是這種努力很快大敗,因而濫鑄劣質銀角成為各地生財之路。其種類之多,讓人瞠目結舌,而且

最終在東北和兩廣一度形成了以二角銀幣為主的小洋流通區,並在此區域內形成主幣,一元銀幣反對銀角有行市。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當時的中華民國財政部部長宋子文和中華民國駐美大使胡適

據《財政年鑑》統計,歷年各造幣廠鑄造的輔幣摺合新銀輔幣1角為14641270枚,約0.14億元。實際上,如加上地方軍閥及各種私鑄,當不下0.2億元,甚至更多。

根據當時財政部估計,一九一八年共有銀元二億五千萬元,流通在全國。十五年以後,這個數目幾乎增加了六倍。一九三三年三月,財政部估計流通的銀元為十四億元。

一九三三年的銀元流通總額共為十六億元,銀錠的銀子共有一億五千三百萬上海兩(約二億元)。這個估計基本上是準確的,但筆者認為如加上各種濫鑄、私鑄及輔幣,以及中央造幣廠成立後所鑄新幣的鑄造額,則法幣改革前,中國銀幣的流通額當不下20億元,甚至更多。

晚清及民國到底鑄造成了多少銅元,讓我們看錶2,當十銅元合計約為128.6億枚。

梁啟超估計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五年問銅元鑄造數見表3。

表3所列120億枚以上,但還不包括光緒二十八、二十九年及宣統年間所鑄及民間和外國私鑄,梁氏認為當時中國就流通銅元140億枚。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表3

中國銅元的鑄造量,從1900—1906年,估計有125億枚,民國前五年鑄造銅元數目,據北洋政府財政部統計為當十銅元10579000455枚,將近106億枚。1915年初開鑄新銀幣時,時人調查應改鑄的舊銅元為:當二十文274786428枚,當十文28583195856枚,當五文37942952枚,一文185937660枚。當十銅元已達285.8億枚,全部摺合當十銅元約為290.5億枚。而到1917年時則增加至317億枚。

日本人不完全統計摺合當十銅元則為342億餘枚。

據當時統計,1917年,天津、南京、武昌、廣東、成都、雲南、奉天、重慶、湖南及停辦各廠所鑄銅元數合計為:當二百文3064862枚,當一百文15699227枚,當五十文300805522枚,當二十文386292307枚,當十文31682120306枚,當五文37952509枚。當二文28718641枚,一文160487661枚。摺合當十銅元約為338.7億枚。

美國人估計僅民國十六年間流通的銅元數量總計達400億枚。

1917年時,財政部調查重要城市銅幣流通情況,可以看出,銅元已基本上取代原來制錢在流通中的地位。當時的調查結果見表4。

另據日文資料,民初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二百文合計,1913年的流通額(摺合當十銅元)為29193684378枚,1917年則為34217767791枚,而到了1923年則為47493363948枚。

已近475億枚。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1922—1924年天津造幣廠和1922—1923年的武昌造幣廠則又鑄出了當二十銅元2627658946枚,當十銅元1233645179枚。摺合當十銅元176億枚。僅1923年中國各造幣廠鑄造銅元數目據北洋政府財政部答覆英國調查為:一分銅幣733361枚,五釐銅幣61110枚,當十銅元1531024枚,當二十銅元1438948104枚。摺合當十銅元約28億枚。

《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依一些文獻對北洋時期一些造幣鑄額的統計見表5。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表5

1935年《大公報》刊出王文均的文章估計1891—1928年間中國銅元累積數見表6。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表6

由上述摺合當十銅元約合761億枚。由上述數字可知,到國民政府成立前,中國僅銅元鑄造累積數摺合當十銅元應在800億枚左右。這些還不包括地方軍閥造幣廠,如四川防區制時代小軍閥的大量鑄造及民間和外國的私鑄。加上國民政府成立後地方造幣廠的鑄造數,筆者認為法幣改革前中國的銅元累積量摺合當十銅元應在800—900億枚之間。


目前在國內收藏品市場:

各年份北洋造、造幣總廠造、各省造龍洋通貨市場價也就在小几千元。

袁大頭三、九、十年通貨市場價在700元左右。八年袁大頭由於發行量略少,通貨價在1000元左右。

孫像開國紀念幣和帆船幣通貨市場價在600——800元之間。

各種各樣的銅元通貨市場價也就在幾十元到小几百元之間。

站洋、坐洋、鷹洋、雙柱幣等外國錢幣,當年在國內也是和我國的錢幣混合流通,目前的通貨市場價也就在幾百元。

我知道有人看了人此文會說,這些錢幣當年發行量大,目前已經基本被回收銷燬的差不多了,現在怎麼可能才值幾百元、幾千元???良藥不醫不治之人,筆者在這裡祝有這樣想法的人好運。

中國近代發行了多少銀元和銅元?天價古錢幣謠言忽悠了多少人?

上圖是一張北宋錢窖出土的照片,注意這只是局部,這些錢幣就是大家熟知的崇寧通寶,一窖所出的錢幣不是按枚算,是按照噸統計的。中華上下五千年其他的我就不多說了,我就像問下那些想把崇寧通寶賣幾十萬的人,現在藏品出手了嗎?

希望更多的朋友把此文轉發出去,幫助有需要的朋友規避那些眾所周知的交易陷阱。歡迎朋友們關注筆者頭條號,謝謝支持了!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銀行週報》,第9卷第8號,第25頁,1925年3月10日。

上海《新聞報》,1915年1月20日。

《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126頁。這個統計並不全面,其中有一些前清的數據,也有的一些年份沒有計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