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家裡有個地方,24小時等於一萬年

化石是我們瞭解古代地球生命的主要窗口。然而那麼多古生物只有極少數變成了化石。這主要是因為形成化石的條件比較苛刻,必須把古生物迅速、徹底埋進沉積物當中,然後靜置1000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得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化石。問題是,在這個漫長的歷史歲月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動物的皮膚、肌肉、內臟和諸多軟組織是如何消失的?等到人們找到化石並且挖出來的時候,這些問題的答案早就消失了。

在你家裡有個地方,24小時等於一萬年

把新鮮的骨頭埋進黏土裡加壓烘焙,就可以變成化石了

死去的生物是怎樣變成化石的?有機物是如何降解的?研究這個過程的學科叫做“埋葬學”,是上世紀50年代蘇聯科學家伊萬·葉夫熱莫夫創建的,是古生物學的一部分。這門學問聽起來有點暗黑,但是有不少古生物學家對它頗有興趣。另外,考古學家、法醫專家也需要埋葬學的知識。

為了深入研究埋葬學,一些古生物學家自己動手做化石。比如有人就創建了所謂的“埋葬學臺架實驗”,把一些海洋生物泡進海水裡密封起來,然後定期觀察它們的變化。有些研究團隊還在自己的埋葬學實驗中引入了下雨、大氣汙染和氣候循環的影響。

然而所有這些方法都有一個致命缺陷——進程太慢了,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看不到化石的形成。

不過,最近一些科學家發明了新的方法,很快就能把新鮮的生物屍體烘焙成完美的化石。首先,把骨架埋進黏土裡,然後施加24兆帕的壓力。這個壓力水平和電動清洗機差不多,更重要的是和地球岩層內部差不多。然後就可以開始烘焙了。只要24小時,和真貨幾乎一樣的化石就出爐了。研究者們用這種方法制作了羽毛化石、蜥蜴化石、樹葉化石,幾可亂真。

研究者們並不打算用自己的作品來忽悠化石販子,他們所關心的重點是,在化石形成過程中,哪些物質會保留下來?軟組織在化石形成過程中是如何變化的?這樣,當古生物學家們從岩層裡挖出一具化石的時候,可以更準確地開展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