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型基金大虧一成 公募的至暗時刻

股票型基金大亏一成 公募的至暗时刻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省昌 王兆寰 北京報道

備受矚目的公募基金在誕生20週年之際,充滿了挑戰和波折。

統計顯示,截至6月底,今年公募基金總規模為12.76萬億元,比去年底增長1.14萬億元。其中,貨幣基金總規模為7.74萬億元,較去年底增長近萬億元。在上半年股市表現不佳的情況下,貨幣基金成為推動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增長的主要來源。

Wind統計顯示,截至6月29日,今年以來各類基金中,貨幣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最高,為1.98%;其次是債券型基金,為1.52%。而權益類基金今年以來受A股單邊下跌行情影響表現不佳,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別為-11.89%、-4.73%。

另外,有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中國基金總指數漲幅-3.45%,上證綜指漲幅-13.90%,創業板指漲幅-8.33%,恆生指數漲幅-3.22%。國際局勢和貿易形勢多變,資本市場受到明顯影響,想要在波動的市場中取得好成績,公募基金還需下一番苦功。

挑戰

波動和虧損,是上半年公募基金不可避免的話題,也是一種挑戰。

從市場宏觀數據來看,上半年市場整體偏差。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日子自然不好過。上半年的跌幅榜上,中融融豐純債A/C以48.07%和47.35%的巨大跌幅成為虧損最多的債券基金。華商雙債豐利C/ A、華商穩固添C/A虧損達到32.31%、32.00%、22.53%、22.42%,虧損幅度僅次於中融融豐純債。

2018年上半年,債券基金最擔憂的事情是踩雷垃圾債。5月15日,華商雙債豐利A、C均下跌近9%。目前上述兩款基金單位淨值均低於1元, 4年後淨值回到起點。

這兩款基金產品出現大跌的主要原因是踩雷數只違約債券。華商雙債豐利A一季報顯示,最大重倉債券“15華信債”佔基金資產淨值比例高達24.18%;華商雙債豐利A持倉第五的債券為“11凱迪MTN1”, 11凱迪MTN1也是違約債券。

值得注意的是,華商基金總經理梁永強、副總經理陸濤近日先後公告離職。實際上,截至6月底,今年已有多家公募基金出現多位高管離職的窘境。此外,業績差的基金經理被換下的情況更加頻繁。

券商資管資深人士李賀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上半年基金乃至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在多方因素的擾動下,呈現出風險偏好收縮的特徵,甚至出現過度悲觀的預期。在市場表現方面,如權益市場主要指數均較大幅度向下調整,上證綜指、滬深300等跌幅均在10%以上。在配置資產結構方面,偏股型基金抱團行業板塊的現象較為顯著,餐飲旅遊、醫藥及食品飲料在上半年各行業板塊中漲幅居前,明確抱團大消費主題,可見資管機構的情緒及防守型策略。資管機構在債券配置上也呈現相同特徵,二季度,低等級信用債券品種收益率明顯回調,評級利差走闊,信用品種分化明顯。

實際上,上半年鉅虧的不僅是債券型基金,多隻偏股混合型基金損失慘重。中銀新經濟混合以-32.07%的慘淡收益率位居冠軍,金信價值精選A/C分別以超過27%的跌幅位居虧損榜第二和第三名,其基金經理劉榕俊從該基金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單獨管理,兩隻基金6月底規模只有約691萬元。

“市場悲觀情緒擾動來自多重因素。基本面層面的經濟數據表現不佳、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等,市場層面CDR大公司登陸A股、股票質押強制平倉的擔憂等以及政策層面的監管趨緊等綜合在一起,持續負面信息的刺激給資管機構帶來的心理層面影響更加突出,易導致超過客觀必要性的操作。”李賀說。

中銀基金內部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銀新經濟混合的前基金經理史彬在任職期間或許因為市場波動因素業績較差導致心理壓力較大從而影響其交易操作,這樣的結果導致業績更差。

博時基金的基金經理林景藝認為,2018年第二季度,整體A股市場在宏觀去槓桿和貿易戰的陰影下呈現震盪下行的趨勢,5月下旬隨著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市場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降低,帶來上證綜指短期內近10%的跌幅。

轉機

根據Choice數據統計,2018年二季度非貨幣基金規模繼續小幅增長,升至約49293億元,環比增速0.77%,增長緩慢。在市場波動基金鉅虧導致信心不足資金緊張的局面下,公募基金路在何方?

“上半年公非貨幣基金規模略有增長,達到4.9萬億元。公募基金,特別是股票基金增長速度較慢,主要是受到市場整體低迷的影響。上半年股票市場受到內外部利空因素的衝擊,出現大幅回落,影響股票型基金的業績,也影響到新基金的發行,所以上半年非貨幣基金的規模增長緩慢。”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楊德龍分析,上半年表現業績較好的基金仍然以偏重於消費白馬股的基金為主,中小基金的業績較差,預計下半年隨著利空因素逐步消化,以及資管新規細則出來,市場的不確定性逐步消除。

“下半年可能會迎來較好的反彈機會,大盤有望重回3000點之上,有利於股票型基金的業績增長,也有利於股票類基金髮行。預計下半年公募基金的規模有望繼續增長,而股票型基金業績也有望得到改善。”楊德龍說。

李賀認為,市場積極因素已經顯現,預計會在下半年為市場帶來過度悲觀和調整後的轉機,資管機構將出現風險偏好的再調整。從基本面看,財政金融等宏觀政策已經出現適時調整,將改善基本面表現,並優化市場流動性狀況,降低信用風險。從估值角度看,關鍵指數均已經處於歷史低位,市場標的價格合理,顯現配置的價值,甚至在部分領域蘊藏結構性機會。多方利好因素的發酵和共振預計將會提振資管機構的情緒和風險偏好,產品的整體表現也會有積極的變化。

來自深圳某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MSCI納入A股和外資進入將給A股市場帶來長期深遠的影響。這些外資相對來說持股週期較長,交易換手率較小,選擇標的方面注重上市公司所處行業長期成長性及行業格局穩定性,公司方面也是注重長期的競爭力,由此選出的股票進行長期配置。有了這些持續穩定的資金流入,相應的板塊如消費品也有了持續的良好表現,這種趨勢在下半年可能會延續。長期來看,外資的進入將使得A股與成熟市場的估值風格逐漸接軌。未來業績可持續性強的公司將獲得市場溢價,這也符合美股、港股等成熟市場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