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台上吐槽家長,媽媽在台下一臉尷尬,這個節目歡樂又感人

孩子在臺上吐槽家長,媽媽在臺下一臉尷尬,這個節目歡樂又感人

平時我幾乎不看任何娛樂節目,包括電視都已經不怎麼打開了。一是因為手機渠道獲得的訊息已經足夠,二是考慮孩子晚上學習時的環境需要。可昨天偶然在手裡新聞裡看到了一檔叫《少年說》的節目片斷,雖然形式與內容都很簡單,但真誠大膽的表達與交流卻一下子吸引了我,於是找來完整的節目看了看。

節目很簡單,就是在一所中學的校園內設置一個大大的高臺,學校裡的學生依次走上臺去,將自己心中最想說出的話,最想做的傾訴喊出來。可以對老師,可以對同學,更多的是對父母與家人。

看著臺上的孩子們勇敢地表達著自己,看著臺下的父母們或緊張,或激動的神情,看著圍觀的同學與老師們一個個若有所思,時而又捧腹大笑的樣子,忽然發現,這個節目實質上就是構架了一座溝通的橋樑,將孩子與父母、與老師、與同學之間平常難以言說,或是需要更多的勇氣才能說出的話,在這樣一個充滿了儀式感的舞臺上大膽地說了出來。

這是一個透著真誠與勇敢的舞臺,這樣的交流與溝通彌足珍貴。

其中有一個女孩,她在講臺上大聲地對自己的媽媽喊出了:

孩子在臺上吐槽家長,媽媽在臺下一臉尷尬,這個節目歡樂又感人

“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

“你的小孩這麼努力”

“為什麼你不看一下”

這不正是很多孩子都想對自己的媽媽講出的話嗎?多少孩子努力地學習,可是無論表現得多麼好,總是難以獲得家長的一絲肯定與鼓勵,他們用自己最真實的內心,直接告訴家長:我不是一個靠打擊而進步的孩子,我也需要更多的表揚與鼓勵,可是你們為什麼就那麼吝嗇於對自己的孩子表達一丁點兒的讚美呢。

為什麼?我也曾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我相信很多對孩子充滿了期待的父母也都問過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都犯過這個錯誤,將自己的孩子與周圍的孩子比較,而且還一定會選最優秀,成績最好的那一個來比。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我們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幾乎是不可能杜絕的?這是每一個父母的“命門”,是普天下父母都會犯的錯誤。

是的,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錯誤。區別只在比較的次數與對象而已。

只是,這個“錯誤”要加上一個引號。

因為,如果這個前提成立,那我們考慮的不是怎樣避免這個錯誤,而是要思考怎樣通過這個錯誤以實現理想的結果。

從結果導向來看,一切結果未知之前,誰都無法肯定做法的錯誤,錯誤在過程中的任何階段都可以被糾正。

理想的結果是孩子更懂家長的用心,能經受住這樣的打擊與批評,進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取得滿意的成績。

這像一個嚴密的系統工程,環環相扣,不能有半點閃失。也更考驗父母的教育智慧。

將打擊包裝成鼓勵,將學習之苦以快樂的體驗傳遞給孩子,這是一個極難的事情。大多數父母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那到底該如何做?其實,所有的教育智慧,都是從三個角度思考得來的:時機、態度、方法。

時機。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一定不是在她遭到失敗或是成績不理想之時,而是在取得了一點成績,或是進步之時,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因為孩子此時的心情是最利於傾聽的。如果他的心情很糟糕,一切道理都會變成他的耳旁風。

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如果不能心平氣和,不能設身處地,不能客觀理性地從問題本身出發,那麼家長們,還是把嘴巴閉上,等到自己情緒平穩了再來教育孩子為好。再好的方法和時機,都會毀於糟糕的態度。

方法。首先要知道,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適合別人的方法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適合語文的方法並不一定適合數學。我們要做的就是總結自己的錯誤,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學習他人的長處,通過不斷地試錯發現適合自己的方法。

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法,總是得有兩個前提:一是先鼓勵,後批評;一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方法才會有效果。

孩子在臺上吐槽家長,媽媽在臺下一臉尷尬,這個節目歡樂又感人

再說回到《少年說》。節目裡的那位母親特別強勢,她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有任何的錯誤。儘管我認為她還是有錯誤的地方。但她所說的我也覺得很有道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法是使學習事半功倍的兩條必經之路。

但可以明顯的看出,孩子對於這樣的教誨已經有些聽得太多而置若妄聞,她並不認同母親的這些“真知灼見”。也許一次真誠的溝通並不能化解母女之間對待問題的看法與態度的對立,但是這樣的溝通之後,相信他們之間將會有更多的溝通,那將發生在日常和普通的生活之中。

將溝通常態化,使對方時刻感受到真誠,才會有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了這樣的環境,很多問題將不再難解,很多錯誤也不會再發生。

我想,這個節目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讓父母們真正地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他們的聲音,反思自己的行為,創造出一個理想的家庭關係。

當然,節目並不是如此嚴肅的,一些孩子的吐槽也是笑點十足,很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我和孩子就看得很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