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在美風光上市,長期增長故事仍備受質疑

當地時間7月26日,拼多多終於登陸納斯達克市場,在紐約和上海兩地敲鐘的創新方式,賺足了媒體眼球。

拼多多在美風光上市,長期增長故事仍備受質疑

圖說:拼多多在上海中心的遠程"敲鐘儀式"

上市首日,拼多多的股價表現極度搶眼。拼多多在新股發行時即獲得20倍超額認購,上市當日也備受追捧。拼多多開盤即報26.5美元,當日報收26.7美元,總市值逼近300億美元大關,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身價也由此超越了劉強東。

拼多多是中國用戶規模第二、交易規模第三的電商平臺。在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描述中,拼多多的未來是"由分佈式智能代理網絡(而非時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級大腦型AI系統)驅動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價比產品和娛樂為一體)的結合體。"從上市當日的表現來看,資本市場對拼多多的未來似乎高度看好。

然而,拼多多上市首日的風光,能否延續下去,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回到中國,拼多多的核心市場,人們清楚地知道,拼多多仍然只是一個吸引價格敏感用戶的"一元店"。拼多多上市首日的換手率並不高,拼多多的擁躉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跨大洋的信息不對稱,而高估了拼多多的成長性。

拼多多過去一段時期的高速增長,源於用戶規模幾何級數式的擴張。截至6月底,拼多多的活躍買家已經達到3.44億,超過了京東。拼多多的用戶規模已經如此龐大,其增速的放緩也成為必然。2017年第三季度,當季度拼多多活躍用戶增長58%,到2018年第二季度,這個增幅已經下降為16.5%。可以預期,拼多多離用戶規模的"天花板"已經不遠了。

拼多多在美風光上市,長期增長故事仍備受質疑

圖說:《福布斯》專欄文章《我為什麼擔憂拼多多》

拼多多依靠微信的流量,在短期內獲得爆發式增長,但這種增長的基礎並不牢固。7月19日,專欄作家亨德里克在美國知名財經雜誌《福布斯》上撰文《我為什麼擔憂拼多多》。文章指出,拼多多為了避開與巨頭的直接競爭,採取低價策略從三四線甚至更低層級的市場裡吸引顧客。這是它過去一年快速增長的原因,也是隱患所在。拼多多的用戶大多對價格極其敏感,他們不是網購的活躍群體,只對低價感興趣。因而拼多多不得不用團購的方式,把本來就很便宜的商品以更低的折扣賣出去。這種團購版"一元店"模式,讓拼多多遠離了中國最有價值、更年輕、對網購也更忠誠的一二線城市用戶。

而在7月26日,《紐約時報》文章《一個清空廉價品垃圾箱的應用》更援引知名諮詢公司Pacific Epoch分析師Steven Zhu的分析指,"拼多多上有最劣質的流量。" 他認為,如果老年人是推動拼多多流行的主要力量,那麼拼多多的長期發展前景堪憂。

拼多多在美風光上市,長期增長故事仍備受質疑

圖說:《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版Groupon"全價"上市》

拼多多的快速興起,在於它讓許多原本缺乏網購習慣的用戶,如低線城市人群和中老年群體,接入到電商之中。但這些用戶的忠誠度並不高,7月19日,《華爾街日報》在《中國版Groupon"全價"上市》中指出,拼多多這些對價格極其敏感的"一元店"用戶,很難說得上是忠誠的用戶。

用戶規模增長的瓶頸,和平臺用戶相對較低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是制約拼多多增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低價格模式下糟糕的消費體驗,也在侵蝕拼多多的品牌形象,拼多多充斥著劣質商品甚至假貨,這已經使許多因低價而來的消費者遠離這個平臺。QuestMobile的統計顯示,拼多多的卸載用戶中有78.3%流向淘寶。

此外,拼多多在財務上的表現也令人懷疑。為了獲取更多客戶,拼多多斥巨資購買流量,並在廣告上有鉅額開支,創業三年來累計虧損達到13億元。不同於亞馬遜、京東等重資產的自營電商,拼多多本身是相對較輕的平臺運營模式,其盈利能力卻仍然較差。《華爾街日報》直言,拼多多"現在的規模並不能直接轉換為利潤"。拼多多光鮮上市之後,能否經得起美股市場的檢驗,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