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應伯爵背叛西門慶,吳月娘痛罵王六兒

語易初讀《金瓶梅》第176篇

金瓶梅:應伯爵背叛西門慶,吳月娘痛罵王六兒

入殮

三十三歲的西門慶雖家財萬貫,卻因貪慾喪命,連棺材都沒來得及準備。西門慶的簡陋葬禮同李瓶兒的豪華葬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正應了一句俗諺:“太太死了滿街白,老爺死後沒人抬。”比如,西門慶為李瓶兒的棺材板花費了三百二十兩,而吳月娘為西門慶的棺材板只花費了四錠元寶二百兩。

三日大殮,西門慶被裝入棺材,銘旌為“誥封武略將軍西門公之柩”。合家大小都為西門慶披麻戴孝,陳敬濟在靈前還禮,李嬌兒和孟玉樓陪待堂客,潘金蓮管理庫房,孫雪娥負責茶飯。吳月娘因剛生下孝哥而不便待客,故只在房中發號施令。

應伯爵前來弔孝時,提醒陳敬濟凡事要仔細,多向兩位舅舅請教。此外,何千戶不僅咐排軍和節級要聽候調遣,還表示會幫助西門大院討回欠債。表面看來,西門慶的妻妾、朋友和同事們都在盡心盡力地履行自己的道義,實際上卻暗流湧動,各自在盤算著未來的走向。

金瓶梅:應伯爵背叛西門慶,吳月娘痛罵王六兒

背叛

來爵、春鴻和李三趕到兗州察院時,宋御史早已把古器批文派發給各府買辦,因不好駁了西門慶的面子,故又派人到東平府討要批文。進城後,李三聽說西門慶已死,就心生兩條奸計:要麼大家一起去投靠張二官,要麼給他倆每人十兩銀子以幫他隱瞞。

春鴻不肯忘恩負義,來爵卻當即表示要錢。回到西門大院後,春鴻如實交代了李三之事,氣得吳大舅欲找何千戶幫西門大院討回李智和黃四所欠的六百五十兩銀子。應伯爵在痛罵李三之後,卻又急忙到李三家會同黃四商議。常言官官相護,豈不知金錢開道?

“金逢火煉方知色,人與財交便見心。”老謀深算的應伯爵為了私利,幫他倆出謀劃策:首先用二十兩銀子搞定吳大舅,取得古器批文;然後籌措二百兩,用於還債;再備辦一張祭桌,祭奠西門慶;待辦妥後,去投靠張二官。果然,事情按照應伯爵的計劃得以順利進行。此外,在吳大舅的操辦下,還免了他們五十兩,另立了四百兩欠帖。

金瓶梅:應伯爵背叛西門慶,吳月娘痛罵王六兒

頭七

頭七之日,應伯爵召集謝希大、花子繇、祝實念、孫天化、常峙節、白賚光,以“灑土也眯眯後人眼睛兒”為由,讓每人拿出一錢銀子,以祭奠昔日的恩主西門慶。這些“小人之朋”雖花費了一錢銀子,卻換回了一條七分銀子的孝絹,還飽餐了一頓美味佳餚,怎會用心聆聽水秀才這篇暗含譏刺的祭文——“逢樂而舉,遇陰伏降”。

李媽媽派李桂卿和李桂姐前來上紙弔問時,這對姐妹倆悄悄向李嬌兒說的這段話,道盡了風塵女子的薄情寡義。“俺媽說,人已是死了,你我院中人,守不得這樣貞節!自古千里長棚,沒個不散的筵席。叫你手裡有東西,悄悄叫李銘捎了家去防後。你還恁傻!常言道:‘揚州雖好,不是久戀之家。’不拘多少時,也少不得離他家門。”

王六兒前來燒紙祭祀,卻受到了空前的冷待,兄弟王經早被辭退了。來安好心去給吳月娘報信,卻被罵了個狗血噴頭。吳月娘一向沒有度量,更無謀略,竟然把西門慶之死的責任推給了王六兒。吳大舅力勸吳月娘斷不可如此行事,“自古人惡禮不惡”,更因“他男子漢領著咱偌多的本錢”。良久,孟玉樓出來還禮,陪她喝了一盞茶。

田曉菲在《秋水堂論金瓶梅》中,有段點評吳月娘的精彩文字,現引述如下:初讀這部小說,不會強烈地覺得月娘的不好,因為表現得並不明顯之故;但越是熟讀《金瓶梅》,越是仔細品味吳月娘這個人物,就越是討厭她的粗鄙、淺薄、蠢鈍、貪婪。又沒有任何溫柔嫵媚、嬌俏動人的丰姿來彌補這些缺陷,動輒張口罵人,而就連罵人,也不像金蓮冰雪聰明、伶牙俐齒,令人又恨又愛,只是硬梆梆、直通通,毫無魅力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