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農」築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筑梦

朝陽村紅旗糧油種植基地成片的水稻長勢良好。

“我們現在有626名社員,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做到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7月24日,剛入大暑,走在興文縣大壩苗族鄉朝陽村,火傘高張,興文縣紅旗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建文看著長勢良好的成片水稻,說著他的願望與夢想。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市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林、牧)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今年上半年突破1萬家,數量快速增長、規模日益擴大、領域不斷拓寬,在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散到規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筑梦

盧建文通過看秧心判斷水稻長勢。

7月24日,像往常一樣,盧建文蹲在朝陽村紅旗糧油種植基地的田埂上,查看水稻長勢。順手扯起一根水稻秧,盧建文認真地將其剝來只剩下秧心,用他的話來說,通過秧心可以預知水稻何時抽穗、何時成熟、何時收割。

“我們的水稻屬於比較晚一點的品種,預計國慶節前後收割。”放下手中的秧心,盧建文告訴記者,紅旗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位於大壩苗族鄉朝陽村,成立於2009年,主要輪作水稻和油菜,現有種植規模2700畝,覆蓋大壩苗族鄉5個村,成員從成立之初的6戶增加到如今的626戶,銜接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

2017年,專合社在水稻、油菜、鄉村旅遊三個版塊實現了800萬元左右的收入,分紅部分就達到80萬元。這是盧建文根本沒想到的發展。

“2009年,太多農民出去打工,沒有人種地,土地就荒起,到處都長起荒草,我就想把分散的土地流轉來種糧,風險也好把控。”說起成立專合社的初衷,盧建文坦言,自己當時有一個小型糧食加工廠,投資風險可以掌控,便以“土地流轉+農民土地入股”方式,開荒種糧。

“流轉土地的村民每年每畝地都有固定的黃谷,入股土地的村民每年都有保底收入+二次分紅。”盧建文告訴記者,正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讓大壩苗族鄉5個村600餘戶村民都願意加入到合作社,從而實現了農戶分散種植到專合社全程機械化規模化直播水稻。

“與傳統的育秧栽培相比,全程機械化直播水稻每畝地節約了300元錢左右。”盧建文自豪地說道,從村民的分散種植到專合社統一種植,科技種田讓他有了發展的底氣,也增加了農民的信心。

融合與創新

2014年,盧建文的專合社迎來轉折。

“我們每年輪作水稻和油菜,2014年3月,發現來看油菜花的人特別多。村上小賣部的礦泉水全部賣空......”盧建文嗅出了商機,通過調研考察,2015年底,他在朝陽村修建農家樂,配套餐飲、遊樂設施,發展鄉村旅遊。

近兩年來,時值油菜花盛開時節,大壩苗族鄉童謠文化節、第二屆中華童謠文化節·風車節便在盧建文流轉的土地上舉行,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高峰期,我們農家樂的營業額能夠達到4萬——5萬元/天。”盧建文說,旅遊也為周邊村民帶來了不小的利潤。

朝陽村8組的黃彥才就是獲益者之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筑梦

黃彥才通過快遞發豆腐乾到全國各地。

“今年風車節,有一天我賣了12000元的豆腐乾,現在回頭客多,通過快遞發給他們。”2009年,黃彥才將家中土地全部流轉給盧建文的專合社,喜歡美食的她沉下心來開始研究豆腐乾,慢慢打出了品牌,她告訴記者,以前1年都掙不了的錢1天就掙了回來,日子越來越美。

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感受到日子越來越美的還有興文縣僰王山鎮兩江村村民趙小英。趙小英說,這要歸功於興文縣花語岸生態農場。

趙小英口中的花語岸生態農場位於兩江村,2013年流轉了1000餘畝荒地,以有機農業為發展方向,規劃佈局了生豬養殖示範場、果林雞養殖示範場、桑園、青飼料園、葡萄園和特色果園、蔬菜基地及家庭開心小菜園、花卉苗圃基地。農場依照生物鏈循環平衡生產,形成了青飼料——豬養殖——沼氣池——有機肥——水果及青飼料的無公害循環系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筑梦

因為優美的環境,花語岸生態農場也成為市民近郊旅遊的首選。

“以前的石頭地、荒地養了烏骨雞、種了葡萄、建了產品體驗中心,節假日來這邊感受採摘樂趣的遊客很多。晚上,來體驗中心休閒娛樂的村民也很多,大家是從心裡覺得開心。”拋開兩江村村民身份,趙小英還是花語岸生態農場產品體驗中心的負責人,看著以前村上的荒地發展成鳥語花香家庭農場,她的高興溢於言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筑梦

花語岸生態農場內正在採摘葡萄的遊客和村民。

“現在我們延伸拓展著鄉村旅遊配套服務。”花語岸生態農場綜合部部長溫傑介紹道,兩江村毗鄰僰王山景區和永壽村風景區,農場與風景區進行資源整合,遊客參觀完景點後可以到農場進行採摘體驗和休閒就餐。而為了保證農場的活力,農場作為川內幾所大專院校的教育示範基地,每年都有涉及園藝、餐飲、營銷、畜牧等專業的學生前來工學交替。

溫傑說,未來,農場將進行更多元的融合與創新,把鄉村旅遊、康養基地、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作為重點方向打造,讓更多人感受到家庭農場特有的魅力。

脫貧到奔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筑梦

龍鳳村村民在龍鳳竹業專業合作社的獼猴桃基地鋤草。

當趙小英忙著給遊客打包新鮮採摘的葡萄之際,今年64歲的阮玉芬正忙著在興文縣龍鳳竹業專業合作社的獼猴桃基地進行鋤草。

興文縣龍鳳竹業專業合作社位於五星鎮龍鳳村,成立於2009年,主要從事雜竹、獼猴桃種植和銷售,基地覆蓋五星鎮龍鳳村、踏水橋村、長久村等。專合社理事長曾緒均介紹道,五星鎮有近5000畝的竹資源,通過“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有助於加快竹業產業的培育,提高竹業生產力,帶動竹業的發展,更好地實現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最終實現竹農增收。此外,專合社還同步發展起了2000餘畝的獼猴桃。

“我們專合社現有社員160人,帶動農戶800餘戶、5000餘人。”曾緒均說,除了土地流轉、免費為農戶提供林下養殖場地、收購雜竹帶動農戶增加收入外,專合社大量的用工需求也成為農戶增收渠道。尤其是在獼猴桃授粉期間,每天用工量就達到了300人左右,其中有近130戶貧困戶。曾緒均說,一年下來,專合社開給農戶的工資都有450萬元左右,而貧困戶也走上了脫貧奔康路。

“我家的土地全部都流轉給了專合社,我就在專合社做小工,每天都有進賬,一年還是有上萬(元)的收入。”阮玉芬介紹道,家裡沒有勞動力,只有老人小孩,閒不住的她幾乎每天都在專合社的基地轉悠。“以前怕莊稼收成不好,一年白乾,現在土地流轉出去了,在基地做小工,做好多得好多(錢),心裡舒服。”阮玉芬總說,挖了一輩子的地,當了一輩子的農民,現在才敢把心放肚子裡。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在宜賓,像紅旗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花語岸生態農場、龍鳳竹業專業合作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它們以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為農民築牢了一個又一個增收致富夢。

“上半年,我市農民合作社、家庭農(林、牧)場數量達到6229個、5093個,總數突破1萬家。”市農業局農經站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下一步,宜賓還將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力爭到2035年,包括農民合作社、家庭農(林、牧)場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20000家以上,其中有帶動能力和較強經濟實力運行規範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林、牧)場分別達到1500家、8000家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