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域文化之《张家疃村志》序《邂逅》

邂逅

——《张家疃村志》序

我出生在合肥东乡的一个小村,祖先名叫臧文元,本不姓张。按照族谱的记述,文元公明代初年从江西迁来,是一名有战功的军人。他最初定居的地点,是合肥东南叫“卫岗”的地方,后来到我爷爷的爷爷,开始播迁到淝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叫新河埂。对于卫岗这个词,我一直很有兴趣。明清时期,前来合肥的军人很多,他们分散在四乡的农村之中,所耕之田称为“卫田”,那么“卫岗”估计也是卫所的领地之一。无论如何,从卫岗播迁出的人们都是移民的子孙,他们未必记得始祖的名字,但始终记得先辈来自江西。一直到我童年的时候,问起爸爸我们从哪里搬来,父亲也认真的如是讲述。想来,对于自身来源的寻求,是人们无法抗拒的本能,也是人类走向成熟的象征。

合肥地域文化之《张家疃村志》序《邂逅》

因为这种对历史近乎于天然的兴趣,我始终想要亲近祖先们生活的地方。大学时我读的是城市规划,闲暇时间很多,从那时起,常常一个人出去旅行。因为亲戚的关系,我从小就喜欢巢湖北岸。那时,我常坐车到这一带农村闲逛,之所以不称为考察,是因为这其实是一种精神享受。那时的巢湖北岸虽已称为“侨乡”,但很多村庄并不为人所知,这里有幼时熟悉的乡村景观,也有尚未走远的醇厚民情。我在这里宛如无人管束的野猫,随意穿行于古老民居之中,累了就在浓绿的树荫下休憩。巢湖北岸的风土民情像治愈的药酒,让我忘记了学业疲劳的同时,也找到了早已消逝的心中“故乡”的影子。

在这个忘我的沉醉过程之中,与张家疃村的相遇成了关键性的一幕。记得2002年夏天,我一个人坐车,从六家畈到山口凌。那天正好亲戚不在,我到村里其它人家小坐。那户人家的主人,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农妇和我聊了半天,听说我对古村落很感兴趣,就对我说,建议你去黄麓镇张家疃看看,这个村叫“九龙攒珠”,在当地十分出名。

我听了这个信息,精神为之一振,于是立刻出发。那时交通并不方便,从山口凌到洪家疃之间,必须步行半个多小时,到达黄麓师范才能坐到摩的。正午的太阳晒得人头昏昏的,好在沿途风景如画,不知不觉也就到了。从洪家疃村,大概半个小时到黄麓。昏昏欲睡的司机一听到张家疃的名字,没出十分钟就把我带到了村口,还远远的给我指出“九龙攒珠”大概的方位。

合肥地域文化之《张家疃村志》序《邂逅》

此时,我已经按奈不住兴奋的心情,凭着感觉往里走,很快就见到一条幽深的巷道。其实我此前也去过很多村庄,但巷道最多十余米长,很少有张家疃这般绵长。那时,很多人家都在打工,村庄少人,老屋比比皆是,我在巷里慢慢的走着,两侧的土墙砖墙,挤压出狭长的空间。巷道之上的天空,又被伸出山墙的屋面遮蔽,更显出幽深的感觉。从这条巷道往南穿行,看到一栋土墙的建筑,因为没人,大门开着,从中进去,看到梁架雕花十分质朴,明代风格相当典型,江淮之间,明代民居本来十分罕见,而在合肥近郊竟能发现,这让我十分狂喜,感觉看到了博物馆特藏的珍品,久久不愿离去。

我在屋里转了很久,拍了一些照片。那屋堆满了稻秸,从这间到那间,必须穿过它们。没想到那里面还有很多“原住民”,每当我碰到稻秸,立刻就有麻雀从中飞出,有些羽毛未丰,飞的跌跌撞撞,它们唧啾的声音,好像在抱怨我的鲁莽。下午的阳光照着古宅,时光仿佛静止在那里。而张家疃,这个古老村落,那一刻像正沉睡的巨兽,打着轻微的鼾声,并没有意识到一个痴迷者已经悄然走入。

从这栋建筑开始,我开始意识到已经完全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从那栋房屋出来,顺巷道下行,出巷道口,就看到一口圆圆的池塘。山口凌的农妇和我说,“九龙攒珠,有九条巷子对准那水塘”,至此,终于看到了它的全貌。水塘长满野草,表面飘着浮萍,似乎年久失修,在水塘旁,很多巷道排列整齐,像卫兵一般,齐刷刷对准南方。在巷道和水塘之间,形成宽约4米的街道,两侧有澡堂、商店。时近两点,街上无人。招牌在风中颤动,商店里的老板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一切都像《千与千寻》的电影里,突然闯入的平行宇宙。

合肥地域文化之《张家疃村志》序《邂逅》

以上,是我和张家疃的第一次相遇,也是和“九龙攒珠”最初邂逅的情景。回去以后,我写了一篇小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一个思想,中国的传统村落,它的产生和发展,似乎并不完全是田园诗似的,实际存在着真实的规划方法和规划空间。之所以说“真实的”三字,是因为当时虽然就读城市规划专业,但并非我理想所在。我一开始在土木工程,后来向学校申请转入建筑学,但并未如愿。

那时在人们眼里,建筑学的学习靠近艺术,也更实在和精致,城市规划整天泡泡圈圈,点点线线,被称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因此从内心,我不认同“规划”有什么真实价值,也不相信自己未来会从事规划行业。但那次旅行却给了我认识上的冲击。我开始怀疑自己,或者身边人对于“规划”认知的真实程度。单体的建筑固然有很多艺术创作的空间和手法,但若能纵横于整体,将艺术的灵感贯穿于宏观空间的设计之上,何尝没有精妙作品的诞生可能。将“规划”和“艺术”之间加以联系,并激发了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张家疃提供了一个宝贵机会。

这次收获对我未来的科研经历也影响甚大,应该说,从此以后,我的旅行从“闲逛”开始正式转向研究与考察。2005年,得益于东南大学张十庆先生的推荐,有幸开始从事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从读研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志把黄麓的传统聚落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了当年的150项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规划与源流研究”名列其中,也是当年建筑学领域学术创新项目的唯一一项。从这点来说,对张家疃规划遗产的认知和判定,绝非个人的一厢情愿,而是学界前辈审慎的共识。

合肥地域文化之《张家疃村志》序《邂逅》

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另一方面,我也深知难度很大,早已超过自身的知识水平,因此积极和不同领域专家前辈保持联系。2006年,我给复旦大学葛剑雄先生写信,谈到“九龙攒珠”型村落和明代移民的关系,葛先生非常高兴,他们在移民史的研究中,也一直期待能从建筑学领域找到某种合适样本,“九龙攒珠”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葛先生说:

“靖华同学:

非常感谢来信和提供的资料,更高兴你们的研究证实了我们作过的一些设想。在以往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移民传递的文化信息中,民居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当迁入地的地理环境与迁出地比较接近时,移民总是尽量保持原来的居住方式和建筑形态,但也会根据地理条件的改变,作一定的调整或改变。卫星遥感照片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就象基因为移民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一样,今后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你们的研究成果如正式发表,望能示知,以便能及时引用。欢迎保持联系和交流,并祝

学安

葛剑雄,6月28日”

这次联系之后,在师友们的关心之下,2008年完成课题,并出版了《九龙攒珠》一书,后来,我和葛先生联系,希望他能给书一些评价。葛先生认为,“九龙攒珠”研究的最大特色,是它跨越了建筑学和社会学的隔阂和边界,并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尝试。这一评价饱含前辈对后学的提携,固然受之有愧,但“九龙攒珠”确实也是我个人融合其它学科研究方法和观点技术的一次突破,这个突破对于认识中国建筑史领域的很多疑难问题大有助益。从此以后,我又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一些规划设计项目之中,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从这点来说,“九龙攒珠”对我的启迪既跨越学科,更跨越学术和实践的边界。它启示着我,不仅在学术研究之中,在规划设计工作之中,也应该建构宏观和总体的认识视角。

合肥地域文化之《张家疃村志》序《邂逅》

土地是有感情的,土地也有规律,对于土地生命力的结构性的认识,是“九龙攒珠”的始祖张元一选址定基的基础,也是村落在数百年时间内长盛不衰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综合的,适应地理规律的设计,是“九龙攒珠”建筑形态形成的关键,也是规划设计工作综合统筹的灵魂。在这两个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对土地的敬畏,对人的敬畏,以及一切生长于土地之上一草一木的敬畏。如果还向以往一样,把规划当做一种建设工具,只知机械捕捉领导意志,论证甲方思想,无论对错,皆遵循意志,实现物质功能的要素组合。即便成果无比华丽,最终只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之上,复制一个又一个索然无趣的灰色空间。这个过程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我们确实在这一框架和逻辑之中,以保护和发展的名义,做了太多初衷不坏,但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文章至此,回到本志的主编,张荣杰校长经常提到的我的“贡献”。其实张家疃与我的关系,与其说它是我研究的对象,不如说我才是它永恒的学生。张家疃是一个课堂,从中能学到乡村规划的精髓,又能感悟浓厚的人文。虽然它已经苍老衰弱,但未来必将重现活力,很多古宅遭到拆除,但“九龙攒珠”的总体系统仍然健在,并将继续保持运转。

张家疃是一条线,而我是一个点,点和线的相遇,是线赋予点更多,还是点影响线更多呢?

合肥地域文化之《张家疃村志》序《邂逅》

试想,如果那天未去山口凌村,没有遇到那位妇女,没有与这个神奇村庄相遇(或者即使相遇,但时间晚了很久),或许我从此的人生方向也由此不同。邓丽君在歌中唱道,“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也许遇见某一人,过着平凡的日子”,这是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张家疃是我的老师,从认识它以后,我才有缘遇见更多的良师益友,并获得常人难以企及的启迪和指教。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家疃与我甚多,而我又给了它什么,以至于一定要称之为“贡献”?不过,虽则如此,我仍觉得有责任把这段经历写下,一方面提醒自己,在心中应始终对此经历保持感念,对冥冥之中的上苍保持敬畏,另一方面,也告知自己,该把所获回报社会,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理解“九龙攒珠”,保护“九龙攒珠”,应用“九龙攒珠”。

这样,我即使只是一个点,也能因此而变成一条线。或许,这才是我与张家疃相遇的意义所在。

合肥地域文化之《张家疃村志》序《邂逅》

2018年07月25日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