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不敢做好人了,原因讓人扎心

成都的李成偉開了一家餐館,其餐館門口是一條河道。3年前,他組織員工幫助消防隊員在餐廳門口的河道里救了一位老人,老人的家屬還到店裡表示過感謝。但是今年4月13日他收到法院傳票,發現自己的餐館被當年救助老人的直系親屬起訴。起訴狀內容顯示,老人家屬認為,老人落水,與河道管理方失職有關,將其告上了法庭。16日,李成偉在朋友圈裡發出求助,希望找到當時的目擊者。

  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了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即明明是好心救人,最後還要承擔責任,讓很多人在遇到類似事件時選擇明哲保身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昔日,一提到“好人”二字,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在其典型事蹟的感召下追捧其為榜樣,以其楷模的力量自我勉勵,並且堅定地認為“好人一定會有好報”。可不知從何時起,“好人”卻未必“有好報”了,甚至還適得其反,為其所累。江蘇的“彭宇案”、天津的“許雲鶴案”以及重慶的“萬鑫案”、廣東的“小悅悅事件”,都是鮮活的例子。“善良屢被挫傷,好心人再也不敢扶起他人”。這樣的“負面”例子接連不斷,自然而引發“好人難做”的一聲嘆息!

為什麼我們不敢做好人了,原因讓人扎心

  一

  2015年12月5日1點多,山東小夥郭強在西青區某小區前為救輕生同事跳入河中,救出同事卻不幸溺亡。讓郭強家屬十分氣憤的是,郭強明明是救人犧牲,但獲救同事和另外兩名當事人起初對郭強家屬和警方咬定他因感情問題而輕生,直到多人提供證言,三人才改口還了郭強清白。(《天津日報》)

  救人者不幸壯烈犧牲,被救者怕擔責,居然稱救人者是“自殺”,人性與道德的溫度降至冰點,令人膽寒。殊不知,救人犧牲變成了“自殺”溺亡,不僅讓犧牲者的靈魂不能安息,而且讓活著的親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雖然,被救者終於良心發現,承認自已撒謊,還了救人者清白,但由此給家屬造成的心靈創傷,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難以癒合。

  必須正視的是,當被救者抹黑救人者時,不僅褻瀆了捨己救人的義舉,傷害了死者家屬的感情,而且徹底顛覆了見義勇為的精神,將會嚴重挫傷人們捨己救人、見義勇為的積極性。如此,看見老人跌倒不敢去攙扶了,以免善心換來訛詐;發現壞人行兇作惡,也不敢挺身而出了,以免見義勇為的善舉,非但得不到認可,反而會招來意外之災;“各人自掃門前雪”,成為一種“哲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為一種“座佑銘”;當今社會,將深陷“好人難做”的道德困境。因此,與其對無德的被救者施以道德棍棒,不如完善和規範公民日常行為準則,去打撈沉沒的人性和道德。

為什麼我們不敢做好人了,原因讓人扎心

  二

  有位朋友講了個故事,標題是《我的鄰居是個大英雄》

  在我小時候,已經經常聽父母講鄰居跛腳阿叔的故事。大意是村裡幾戶人家遭了盜,跛腳阿叔剛好起夜,就追著兩竊賊跑了幾公里。竊賊告饒,跛腳阿叔硬要扭送公安,路上竊賊發了狠,以二敵一,把跛腳阿叔的一條腿打成了殘疾。從此,跛腳阿叔就成了跛腳阿叔。在我記憶中,跛腳阿叔住的房子在村裡幾乎是最破舊的,他也向來深居簡出,日子並不好過。中國人講故事,通常只講上半段,沒了下半段。尤其是英雄故事更是如此,愣是把一個大活人掐頭去尾,只留下他們認為最值得講述的輝煌事蹟。

  跛腳阿叔在村人口中的形象事蹟就是這種英雄敘事的典型。沒有人關心他此後的遭際。

  我在多年以後,抱著強烈的好奇心,走進他的家,才知道村人口中稱頌的英雄事蹟未能給他帶來些許的成就感或安慰,反而毀了他一輩子的幸福。那時已訂婚的姑娘,聽說他的腿被打成殘疾,嚇得讓家人退了婚。跛腳阿叔從此孤獨一身。

為什麼我們不敢做好人了,原因讓人扎心

  在這個社會中,如果人們面對罪惡時是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如果與罪惡的對抗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如果人們對抗罪惡的努力得不到應當維護正義的公權力的支撐甚至還會為此受到懲罰,底線就會處在失守狀態,冷漠就會成為多數人必然的選擇。

  在無社會正義體制的保障之下,見義勇為的成本之高,也難怪看客的冷漠?一個好的機制是能“揚善抑惡”,而且可以調節、約束人們的行為,引導、鼓勵人們見義勇為,託舉向善的力量。遺憾的是,在很多時候,都缺乏明確的制度規定。甚至在某些時候,我們的機制起到了“揚惡抑善”的作用,成為冷漠的催化劑。行善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行惡得不到應有的懲治,惡性循環的現實,不斷的扭曲和異化著人們的道德觀念,豈不叫英雄流血又流淚哉!

  再看看,有多少見義勇為的事蹟我們在歌頌,可他們得到了什麼?多少英雄為此負傷甚至獻出了生命,而受益者往往不露面、不承認,甚至說他多事,而在救治英雄的過程中,醫院往往見錢才救治,這不能不令人痛心?好多英雄落個終生殘疾,他的下半生誰來給他提供保障?

  當一個人行善時,如果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作支撐,行善者不僅會得到社會的讚賞與肯定,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與滿足,也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少些後顧之憂。與之對應的,對那些打人或“訛人”者的惡行如果及時被查處、打擊,自然也是一種震懾,會讓那些人思考自己行為的後果和將付出的代價。

為什麼我們不敢做好人了,原因讓人扎心

  三

  作為曾經紅遍中國的歌手,叢飛短暫的一生參加了400多場義演,累計捐款300多萬,資助183名貧困學生,為了自己供貧困兒童上學的承諾帶病拼命演出,耽誤了治療,死於胃癌,終年37歲。這樣的完人,按理說不被世人感動,至少接受過他資助的人也應該銘記一生吧。然而,我們來看看當年那些天真無邪的中學生和大學生是怎麼做的呢?

  這群不要臉的人,在叢飛癌症重病都沒錢看的時候,還在不依不饒的噁心著叢飛:

  “你啥時候治好病繼續出來掙錢啊!”

  “我剛在老家買了房子,沒錢裝修,我可怎麼活啊!”

  “你不要提我的名字,被人資助是件很恥辱的事。”

  “他幫我是有目的的,具體是什麼只有他清楚。”

  這就是大善人叢飛的“下場”,在這些受他恩惠的人中,沒人歌功頌德,沒人痛哭流涕,甚至在他病危之時連一封慰問的信都沒有,有的只是長途電話那端傳來的措辭,生硬的近似逼債的貧困生不休的討錢聲,忘恩負義在這些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面對遇到麻煩的人,許多人表現出冷漠———在河邊坦然地看溺水者掙扎;欲跳樓者遭到圍觀者的取笑;見義勇為者身陷困境連個報警的人都沒有……我清楚地記得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個人在自己的家門口出了車禍,而他的妻子經過時卻看都不看一眼,甚至甩開了被丈夫拉住的褲腳,結果他死了。後來,他的妻子後悔不迭:如果知道是我的丈夫,怎麼會不救?

  壞人不敢做壞事,是社會之福;好人不敢做好事,則是社會之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