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大橋是廣東省內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爲什麼?

南澳大橋是省、市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南澳發展陸島交通瓶頸的“民生橋”、“軍民橋”。2006年1月25日,省發改委批准南澳大橋立項,大橋開工建設各項準備工作全面展開。2009年1月20日,南澳大橋開工建設,標誌著海島群眾多年來的追夢之路即將實現。

省內首條採用鋼管樁作為樁基礎的橋樑

南澳大橋是廣東省內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為什麼?

南澳大橋難度最大、最關鍵的環節非水下施工莫屬。2009年6月9日,在鳳嶼西南側海域,打下第一樁基,海上鋼管樁施工作業全面鋪開。原來,南澳大橋5.3公里的深水區全部採用鋼管樁作為樁基礎,全線共打下鋼管樁593根,形成海上橋墩承臺120座。由於施工環境複雜、技術要求嚴格、建設工期緊迫,特別是南澳海域湧浪大,突風、大霧天氣頻繁,沉樁施工經常受阻。在最初的8個月,施工方只完成了56根鋼管樁,沉樁進度受到嚴重影響。而同一個墩位的鋼管樁沉樁,經常出現個別樁沉樁無法達到設計標高,最多超出20多米。為此,施工單位及時開展地質補勘和靜載動載試驗,依據相關結果對樁長進行全面修正,並經專家評審同意後實施。修正後,只用了3個月就全部順利完成537根樁,創造了橋樑鋼管樁沉樁的奇蹟。

據介紹,為了順利完成打樁,施工方還調集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打樁船“海力801”。這艘打樁船起重能力600噸,打樁的樁長具備80米加水深,鋼管樁從水平起吊到最後豎直定位可一次性完成,曾協助過杭州灣大橋和京唐大橋的施工工程。隨著這一環節圓滿完成,南澳大橋也刷新了廣東省橋樑建設紀錄——成為省內首條成功實用鋼管樁作為樁基礎的橋樑。

首個承臺鋼吊箱成功安裝

為加快南澳大橋建設,南澳縣於2009年9月11日開展南澳大橋大幹100天勞動競賽活動。針對南澳大橋水域惡劣的海況條件,施工方中交二航局南澳大橋項目部進行了專項技術攻關,在以往類似跨海大橋鋼吊箱設計的基礎上,對鋼吊箱進行了優化設計。鋼吊箱設置挑梁和拉壓桿、底板和側壁採用高強度螺栓連接、底板主樑設置在底板以上,從而增強了鋼吊箱在各種工況條件下抗擊風浪擊打的能力,確保了鋼吊箱的結構安全和穩定性。同年11月19日,南澳大橋首個承臺鋼吊箱成功安裝,為後續多作業面展開施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7.8米一次性混凝土澆築合龍屬國內首例

南澳大橋是廣東省內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為什麼?

南澳大橋施工分為三個合龍段,包括東、西兩個主橋邊跨合龍和主橋中跨合龍。其中今年7月份,主橋與東引橋率先進行實施合龍施工,為大橋全橋合龍貫通打響頭炮。這也創下了國內首例7.8米一次性混凝土澆築合龍施工的記錄。

由於主橋橋樑懸臂長達120多米,懸臂端部處於上下左右晃動狀態,再加上受溫差、降雨、颳風等因素影響,在合龍施工前,施工單位需連續多天對懸臂晃動數據進行全天候觀測,再根據監控數據決定混凝土澆築施工時間。最終,經過10多個鐘頭澆築混凝土,成功實現了大橋主橋和東引橋的率先合龍貫通。

南澳大橋建成後,將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南澳發展和島上居民進出島難的陸島交通“瓶頸”問題。南澳的獨特區位優勢尤其是港灣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出來,並由此帶動南澳進入加快發展的快車道。同時,建設南澳大橋,將與東部城市經濟帶新津片區的建設形成呼應,使汕頭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提高海島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共享性,促進汕頭、南澳城鄉一體化的協調發展,有效地拓展汕頭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推進深水港口建設,有利於發揮汕頭對臺優勢,主動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圈,加快對臺航運、貿易發展。

南澳大橋是廣東省內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為什麼?

對於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南澳來說,這其實可以算是“第二條”開建的南澳跨海大橋。早在1995年開工建設、在12年前停工的原南澳跨海大橋只完成了項目鑽探、設計等前期工作,13個橋墩、臺基樁建成後睡在了海里。原南澳跨海大橋停工的原因之一,便是資金問題。這一次,新南澳跨海大橋1月20日開工建設,同時也是國家開發銀行貸款首期款資金到位的日子。

南澳大橋的建設意義,在汕頭市委、市政府看來這是拓展汕頭未來發展空間的一項戰略性重大工程,也將給7萬多海島居民的生活出行、就醫等提供便利,是一項徹底的“生命工程”。

建成後,海島居民‘牽萊蕪接山尾’的夢想將要實現,進出海島享受極大的便利。

南澳大橋是廣東省內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為什麼?

沿南澳環島公路,未入南澳城區,遊客就可以看見公路邊一個嶄新的零排放環保公廁。保護海島生態、發展旅遊,旅遊業的發展在2007年10月被南澳縣委、縣政府定為南澳島的第一主導產業。而在此前,延續了千百年的南澳島均將捕撈種植作為了島上的第一主導產業發展。

跟南澳大橋的建設搶進度,也成了南澳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思路,該縣正力爭搶在2012年南澳大橋通車之前使得南澳島上的旅遊硬件設施得以有根本性的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