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里一个最巧妙的情节安排,却是作者对罪恶,最悲凉的叹息

说实话,我对国内小说类的文学作品不是很喜欢,我也曾经多次的提起过原因,就是千篇一律的歌颂,这种模本我在上学的时候听到的太多,看到的太多,就像每天吃这么油腻的东西,很容易让我产生一种厌烦感,甚至还会造成我的身体不健康。

但《白鹿原》却是我少见的一部算是合我口味的作品,其实多年来的阅读经历让我认识到,我自己已经对国内的作品要求不是那么高了,“不要让我继续愚昧的股掌、感动、流泪”仅此而已,当我读完《白鹿原》的最有一页,合上书本,我感到陈忠实写下这本书实属不易。

白鹿原里一个最巧妙的情节安排,却是作者对罪恶,最悲凉的叹息

我没看到白嘉轩的人物,有多么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我在他身上看到的缺点,如今电视上也比比皆是,但我对陈忠实书中的首尾呼应,这个巧妙之处却感到犹如喝了一口咖啡,一种别样的醇香在不停的刺激我嘴巴深处的舌根。

这本书给我明智的地方是关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真实故事,这个我在前一篇里有介绍,在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以阅读前天那篇:《白鹿原》故事背后其实掩盖着一个谜团,到底哪个才是真相?。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陈老的又一神来之笔。

我们读书要具备多角度阅读的能力,看《白鹿原》,可以暂且截取白嘉轩的家史那部分去细品一番,原著开头写了白嘉轩,结尾我却认为是白孝文,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建国之后,白家再也不是地主了,因此白孝武和白孝义自然就不能以地主身份,继续书写白家的历史,白家的历史就变成了以白嘉轩开始,到白孝文接班往下继续延续的一个家族历史(书中巧妙的写了这样一段:白稼轩重新认了这个不孝儿子,并且让其进祠堂祭祖)

白鹿原里一个最巧妙的情节安排,却是作者对罪恶,最悲凉的叹息

作者开篇写了白嘉轩为了娶这七房媳妇,几乎耗尽了全部家财,然而当娶了第七房之后,悲剧就再也没有发生,但白家已经是伤了元气,他无疑与鹿家拉开了距离,但以仁义著称的白嘉轩,头脑还是灵活的,他没有选择在地上继续种粮食,却选择了种植罂粟,从而得以快速的发家致富(书中第四章记载,白嘉轩种了三年的罂粟,其产值相当于种了三十年的粮食),恢复白家的元气,重新可以挺起腰杆子做白鹿村的族长,我想这个腰杆子挺的背后,是不是也有罂粟花的艳丽?

当时代的车轮继续前行,五十年之后,白嘉轩退出了时代潮流,自己的儿子白孝文接班,无独有偶,白孝文可以说是唯一继承了父亲白嘉轩的衣钵,继续用“罪恶”获得第一桶金,先是杀掉了对自己有恩的团长,篡夺了起义的功劳,然后再铲除了黑娃,这个曾经是起义领头人的角色,自己成功的坐稳了新中国的第一任县长。

白鹿原里一个最巧妙的情节安排,却是作者对罪恶,最悲凉的叹息

然而过去,白嘉轩的罪恶始终有朱先生这个近乎于神的人物,保佑着白鹿原,警醒着白嘉轩,作者写一生廉洁的朱先生,毅然的阻止了白嘉轩继续种植罂粟的罪恶行为,写了他一分不贪的完成了贫困救济粮的发放,以客观的态度完成了县志的编撰,但白孝文的时代呢?谁能阻止他的罪恶?作者曾在朱先生死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原著第三十二章):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好先生。

《白鹿原》从来就不是一部歌颂谁的小说,“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好先生”这也许是作者陈老最悲凉的叹息吧,新时代,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止白孝文继续的“罪恶”下去

文:饼子

(本文解读以原著为底本,非电视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