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屈原:只因一派潇湘水,千古澄波伴独清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们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午。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等。

吃粽子和赛龙舟,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秦、楚二国最为强盛。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他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江,以殉自己的理想。

端午忆屈原:只因一派潇湘水,千古澄波伴独清

以下文章节选自北京赫德学校小学部校长常丽华老师的专著《24节气诵读古诗词》。它已被教育部纳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藏书书目,而源起正是常丽华老师开发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诗词学习课程。

《屈原列传》:循序渐进“走近屈原”

我们把端午节的主题定为“走近屈原”,从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开始。我提前把原文和译文打印了下来,一共四页纸。第一个晨诵,我们只读了第一小节。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后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我先读原文,然后请同学们对照着下面的注释逐句翻译。接下来,我就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读原文——这种极其朴素的读,要完全靠声音,而声音的传递,则依赖于自己的理解。没有灵魂的朗读,永远都是飘忽不定的。

我理解屈原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意义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执着,影响了多少中国的文人志士。我确信自己的朗读,是可以传递一种力量的——果然,几遍之后,有的孩子已经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了。

那天晚上我留的语文作业,就是把这一段背下来。第二天检查,孩子们全部通过。但是,再往下进行就难了。第二天的晨诵,学习第二小节的前半部分。朋友说,不要让你的学生消化不良啊。

端午忆屈原:只因一派潇湘水,千古澄波伴独清

《屈原·渔父》:拷问内心的自问自答

于是,我放弃了对原文的朗读和背诵,只带着孩子们读了读译文,了解了屈原的人生道路,知道了屈原为什么愤投汨罗江。然后,我们开始学习《屈原·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我读了一遍原文后,让孩子们自己读了一遍,尝试着说说屈原和渔父到底在说什么。

虽然有些难,但还是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

丁同学说:“屈原一辈子都不得志,我感觉是渔父要劝屈原和他一起去钓鱼吧?”

“不对”,张同学说,“应该是渔父劝他不要太固执,别人怎么样他就怎么样,大家都浑浊好了。‘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我觉得屈原很坚决,”崔同学说,“渔父无论说什么,他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因为最后渔父唱着歌走了嘛,肯定是他没有说服屈原。”

……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当孩子们很想知道时,我用了极尽感染力的语言介绍了这个故事,孩子们豁然开朗。毕竟是通过《屈原列传》,他们已经了解过屈原的生平了。

“那么,他俩到底谁说得对?”王文晓很是疑惑。

“都对,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选择担当还是选择逍遥,都是对的。”

我说这句话时,内心里知道,他们并不是十分理解。后面,当我们在做过杜甫专题,做过儒家课程之后,他们才真正理解了屈原作为中国文化符码的意义。

当时,我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我告诉孩子们,屈原真的在和这个渔父对话吗?其实,《屈原.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就是屈原的自问自答:做一个隐者还是做一个为国尽忠的人?所以,文章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但屈原的“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心灵独白,却成为千古名句,屈原的清洁精神,和他的执著坚持,让多少人深深感动。

然后,我一句句地带着孩子们读原文,读出了渔父的潇洒和屈原的执着。第二个晨诵时,我对原文稍稍改动,我来读渔父的话,请常同学来读屈原的话,提示语全班同学一起读。随着分角色对话的深入,屈原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变得越来越丰满起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的心里,有了两种声音。一个声音是:“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另一个声音马上响了起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是啊,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屈原的清洁精神多么难能可贵!

然而,第一个声音又响起来:“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我可以与世人同流合污吗?我可以放弃自己的理想吗?不!不可以!即使是投身湘江,我也绝对不能放弃!你听,第二个声音是如此坚定:“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个有清洁精神的屈原,是多么倔强!这个世界干净也罢,污浊也罢,又与我何干呢?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时江边,只有踽踽独行的屈原。天地之间,却留下了一个不朽的灵魂。

这两种声音,我倒底应该听从哪一种?我不需要孩子们做出选择,只希望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这两种声音能时时在他们耳边回荡。

端午忆屈原:只因一派潇湘水,千古澄波伴独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