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如果说 主要侧重于“琴之器”的阶段,那么奔赴河南的中原之行则是从“琴之道”角度揭示了古琴与中国文化相生相长的奥秘。在为期一周的游学之旅后半段,等待着赫德学生们的是深远的华夏文化源头——河洛文化。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诗》 宋.苏轼

南起北上,赫德学校六年级的师生一起搭乘高铁驶向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南。河南省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古琴典故,为学生们提供了殷实的研学资料。通过的三天“琴之道” 行程,学生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古琴的发生发展,也深入体会了古琴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登伏羲台,探古琴缘起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途经河洛庙,穿过太昊门,学生们直奔伏羲台。在伏羲台上,远眺可见“洛水入黄”的奇景,这里也正是最初伏羲创造八卦获取灵感的地方。

在古琴家朱慧鹏老师的引荐下,太极文化研究学者严双军先生为学生们仔细讲解了河洛文化的源起。洛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黄河交汇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在这里诞生了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一批经典文学作品。在河南省的巩义市,洛河由此注入黄河。

学生们在高台上,屏息静听,耳边是风声、水声,穿插着老师细致的讲解和彼此间轻声的讨论。而径直飞向水域上方的无人机,更以独特的视角还原了太极符号的雏形,使学生们激动不已。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在了解了伏羲、八卦的典故之后,朱慧鹏老师再将古琴拿出,对同学们缓缓道来:“琴界先德记述,琴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约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伏羲琴。太古遗音中曾提过,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

至此,学生们对古琴的印象已不仅仅停留在江南之行中木器与丝弦的器物组合了。在游学中带队的冯昆老师说:或许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吧,你看他们爬上伏羲台,亲眼看到洛水入黄的景观时,一路叽叽喳喳的娃们这一刻都安静了下来,出人意料地能够非常专注地看安静地听。

访石窟寺,寻古琴遗迹

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古琴文化的久远,也可以在这里一窥踪迹。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石窟寺分为五个窟,每个窟中的壁雕各有特点。”学生们在导游的指引下进行参观,“第三窟东壁壁脚和第四窟西南隅壁脚均有伎乐天雕刻,也都是世俗乐队演出时的写照,筚箴、琵琶、古琴无一不是现实乐器的再现;伎乐天头作双髻,内着圆领衫,外披短袖对襟袍,神态专一,气氛悠然,给人以亲切的生活感受。”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朱慧鹏老师兴奋地说:“同学们,你们看这尊雕像,首先我们在这么古老的石窟中都可以看到古人雕刻的抚琴景象,其次,从这位抚琴者的坐姿和手势可以看出这是一名男性。”石窟寺的壁雕,令学生们看到了古琴在佛教文化的存在,并且理解古琴是如何泽被后世,并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和包容多样文化。

巩县石窟寺是继龙门石窟之后,北魏时期的又一座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Roy同学对石窟寺很感兴趣,他感叹道:以前我去过莫高窟,所以对巩县石窟比较感兴趣。相比莫高窟的画像,这里都是壁雕,最令我震撼的是那面有999个小佛像的墙,每个表情不同且大小只有指甲盖那点,古人做事的细心,很值得学习。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游竹林,识古琴风骨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竹林七贤绘画 绘画家:范曾

河南修武一带,是魏末晋初七位名士的常聚之地。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经常相约在竹林喝酒、纵歌,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揭露和讽刺了司马朝廷的虚伪,同时也留下了不少与古琴为伴的传世之作。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竹林七贤游历地调查研究》作者程峰教授在现场为同学们讲解道:“竹林七贤为何要聚集在山阳呢?因为古文献中所提到的山阳竹林,就位于太山行之南、黄河之北的河南省焦作市的这片竹林。”而竹林不仅为七贤提供了清净优雅、融入自然的环境,亦有着“寒风不变终身节”的象征意义。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竹林间,朱慧鹏老师为学生们静抚一曲,悠扬的琴声仿佛串联起古今世界。学生们围坐在旁,听得入神。一曲奏完,朱老师鼓励同学们也来尝试。坐在竹林七贤曾经聚集的地方,坐拥古琴感受古人的风雅与不羁,此时同学们拨动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根根丝弦。

据史书记载,竹林七贤相聚于山阳,最关键的人物是嵇康。最早记载竹林七贤事迹的《魏纪》和《魏氏春秋》,言及竹林之游皆以嵇康领起。而嵇康在竹林七贤中,琴技最为高超。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上海赫德六年级的Barbie同学对嵇康有自己的理解,她说:“‘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了‘情’一切都将变得冰冷。像嵇康这样的性情中人,终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哀叹,寄托在了临终一曲《广陵散》中成为绝世名曲。”

拜羑里城,抒古琴幽思

河南汤阴市安阳县的羑里城是此次游学的最后一站,也是历史典故颇为丰富的一站。在羑里城,同学们了解到古琴如何在五弦的基础上新增一弦,也学习了周易文化的发源,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游走于八卦阵中的体验也让他们在欢乐之余切身感到了八卦的独特魅力。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最初,伏羲制琴时仅有五根弦,而周文王为了纪念自己遭迫害的儿子伯邑考,在古琴上加了一根弦,后人称为“文”弦。文弦清幽哀怨,有着以柔应刚的特点。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文王庙的主殿堂中,文王锻铜塑像,像貌魁奇,神态肃穆,圣哲的内心世界溢于形表。乾隆皇挥的御碑上,题词间流露出感慨万千。同学们还在周文王曾经推演八卦的演易台看到了卜卦用的蓍草,一睹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今变迁。

八卦阵是按照文王八卦方位图设计的。学生们从八卦阵外走入内部的点将台时,不少人都在阵内迷了路,经过先行抵达的同学们的帮助,才得以脱离“困境”。

大家都意识到,只有经过亲身经历,才会真正明白中华文化中八卦阵所蕴含的智慧。同样,只有通过实地的游学,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学习的要义,领悟文化真谛。而真正的传承,当始于此。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游学尾声,在古琴家朱慧鹏老师的回顾与总结中,同学们再次回忆起了丰富而又紧凑的一周游学。从“琴之器”到“琴之道”,从形态到内涵,游学体验为学生们带来更深入的知识探究,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他们的脑海中,奠定下全球化中国人的根基。

文化延伸:陈家沟太极

文化的发展往往是多元且相通的,游学中的学生们以触类旁通的方式,在河南的陈家沟一睹太极拳的文化魅力。太极拳的名字就取自《周易》中的“太极”一词,意为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有着阴阳消长、互为其根、分合互化的体现。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古琴与太极两者皆有古朴、清雅、中正、平和的气质。古琴家朱慧鹏说:“古琴与太极都有着‘柔至极则刚,慢至极则能快’的特性”。在陈家沟的太极博物馆内,古琴家朱慧鹏老师饶有兴致的邀请同学们切身感受太极拳中“以柔克刚”的技法。六年级的Karl和Leo同学跃跃欲试,原本以为可以招架得住朱老师太极的Karl,没想到在太极拳法的一招一式下,变得晃晃悠悠起来。“体验过之后,觉得太极有点意思,没想法自己练的还不够,看来还要练练。”自称练过拳术的Karl在与朱慧鹏老师互动后说到。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太极除了太极拳还有什么?”朱慧鹏老师突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们措不及防。原来,除了太极拳法,还有太极矛、太极枪和太极扇。而朱慧鹏老师特邀的两位太极传人,王德庆、王魁亲师傅为学生们展现了精彩太极表演。作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四处可见研习太极的人们。而古琴与太极在当地犹如“茶与饭”的关系,相辅相成。

寻琴记|“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寻华夏文化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