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常识答问6」为什么禅宗说“道未传时,身重如泰山;道已传后,身轻如鸿毛?”

「禅宗常识答问6」为什么禅宗说“道未传时,身重如泰山;道已传后,身轻如鸿毛?”

禅宗历史上有这样两则公案,时时钳锤着心怀大道的汉传佛教学人:

马祖道一禅师有位弟子邓隐峰禅师,十分勤劳。有一天,邓隐峰禅师推着车在路上行走,发现马祖正坐在前方的路边,伸了双腿,挡住了车子的去路。邓隐峰禅师推车上前,说道:“请师收足吧!”马祖道:“只伸不缩!”邓隐峰禅师道:“只进不退!”说完,便推车子从马祖的脚上碾了过去。

马祖回到法堂后,拿着斧子,大声喝道:“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邓隐峰禅师便走到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让马祖砍。马祖于是放下了手中的斧子!

而船子和尚与夹山善会禅师间以生命付法的公案,更是感人肺腑,撼人心魄。夹山禅师前往华亭渡口参船子和尚。船子和尚见夹山禅师已了悟佛法,为他印证,说道:“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并说:“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禅宗常识答问6」为什么禅宗说“道未传时,身重如泰山;道已传后,身轻如鸿毛?”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夹山禅师谨记船子和尚的教诲,于是辞行,但路上忍不住频频回顾。船子和尚看在眼里,知其心中尚有一丝余疑,不敢完全承当,于是大声喊道:“阇梨!”夹山禅师一听,便回首。只见船子和尚竖起桨来,说道:“汝将谓别有(你认为还有别的什么妙法,不肯死心承当)!”说完,便将船覆过来,没水而逝,以绝其疑虑。船子和尚入寂后,夹山禅师即恭禀遗命,遁世忘机,随宜施化。

「禅宗常识答问6」为什么禅宗说“道未传时,身重如泰山;道已传后,身轻如鸿毛?”

马祖师徒以道为尊,不拘常理,打破规矩,另成方圆;船子和尚餐风宿露,力谋生活,一但道传,即没其身。为什么修行人可以轻身重道乃至以生命付法亦在所不惜?守培法师在《告国人书》中阐明了佛法修行“自心不可不明,身见不可不除”的道理:

“佛教所以明心而忘身者,为吾世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骄奢淫逸、悭贪嫉妒、一切恶作,无不因身见而起。如是恶作,虽有严厉之国法而不能禁止,是何故也?以其所作有益于身故,安乐自在,饮食财物为资身之具故,身见之害如此,是故吾佛破众生之身见也。

“若破身见者,则万恶俱休,虽使行不义亦不从,以其无所益故。忘身之益如此,故世人有破身见之必要也。吾佛知身为恶薮,已知苦而断集矣,而世人以非身计身,妄作妄为,受苦无穷,是故佛出世间,明众生自心,破众生身见也。

“明自心者必忘其身,身忘即无我,无我即无人,无我无人,世界大同,众生之苦即我苦,众生之乐即我乐,是故诸佛菩萨以度众生为常事,犹如众生以自利为常事也。诸佛以心为我,众生以身为我,如是可知一切善行,无不由明心而来也。明自心者,纵有魔王外道强迫止其善行亦不从,以彼所作有益于自心故。若舍善行,心无所资故。

“迷自心者,万善俱休,虽明师善友强令度生亦不从,以彼不见其所利故,无益于身故。明心与不明心,其利害如此,可知自心不可不明,身见不可不除也。吾佛知明自心,为万善之本,已集诸功德。而世人以非心为心,妄起贪嗔,造诸恶业,受种种苦。吾佛欲令众生改恶修善,离诸苦因,故所以破众生身见,明众生自心也。

“众生身见不除,自他不能合一,凡百事为,无非自利,纵有利人之处,亦因自利而来,可谓众生全无利人之心。诸佛自心已明,人我不分,凡百事为,无非利人,纵有自利,亦从利人而来,可谓诸佛全无自利之心。

“观夫古之为圣为贤者,虽不能如诸佛尽忘其身,亦能知身是幻,不重身而重道义,所以能为圣贤也。未见有贪身迷心者,而能为圣贤也。于此可知,诸佛与众生心念不同,即在身心迷悟之分别也。呜呼!明心之道大矣哉!”

由此可见,佛法之传承,非断然枉顾色身,但以身为载道之器而不执色身。道未传时,身重如泰山;道已传后,身轻如鸿毛。

「禅宗常识答问6」为什么禅宗说“道未传时,身重如泰山;道已传后,身轻如鸿毛?”
「禅宗常识答问6」为什么禅宗说“道未传时,身重如泰山;道已传后,身轻如鸿毛?”

禅宗常识答问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