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張愛玲雖然是個天才作家,但更是一個敏感並且冷漠的人

事實上,張愛玲雖然是個天才作家,但更是一個敏感並且冷漠的人


張愛玲剛剛讀到大三,香港就遭到日軍侵略而淪陷。這是1941年。戰爭意味著什麼呢?炮彈橫飛,屍橫遍野。時刻有生命之危。那些出生富貴的港大同學,雖然被戰亂打擾了跳舞調情的生活節奏,但能不理會的便儘量不理會。張愛玲犀利地形容:“是像一個人坐在硬板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結沒完地抱怨著,到底還是睡著了。”而張愛玲自己的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去。她完全不具備一般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你可以看到她心底嗖嗖的冷氣。她漠然走過血肉橫飛的人們,甚至也不憂懼自己的生命,躲在寢室裡悠然地讀《官場現形記》。她不擔心流彈,擔心的只是能不能看完書。她和同學去吃胡蘿蔔餅,對旁邊窮人青紫的屍體視而不見。她不關心民生疾苦,她對生命的態度極度冷漠。然而張愛玲又確實擁有一個作家的天賦。在朝不保夕的危難中,她捕捉到了不同的人性流露。她注意到,戰爭爆發後很多人便匆匆結婚了。有一次,空襲警報拉響了,但一對男女卻一定要借車去領結婚證。男人並不“善眉善眼”,女人也並無出眾姿容。然而他們之間卻產生了連命也不要的愛情嗎?這類問題,才是張愛玲喜歡關注和探究的。這個故事,便是後來的《傾城之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