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塔式社群

移动互联网没有下半场,未来是微信互联网

美丽联合集团CEO陈琪在一次闭门分享中,提出“移动互联网没有下半场,未来是微信互联网”(摘自2017年12月12日腾讯科技频道《陈琪:移动互联网没有下半场,未来是微信互联网_科技_腾讯网》)。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那么媒体怎样以最优的组织方法,最大限度地应用好微信流量,建立起新的微信传播打法,就值得我们思考。

现有的媒体工作群不够专业

微信群的工作方式并不等于社群,但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一种新的工作常态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1.微信≠社群,微信≠传播,但是,微信的流量大到不容忽视。

淘宝大不大?整个淘体系月活在6亿左右,很大。但整个微信的月活在9亿~10亿量级,中间的3亿差量从何而来?

“微信即互联网”这样的说法会在今年更加普遍。(摘自虎嗅网03月19日文章《谈谈互联网的官子阶段》),以微信为基础展开工作,是一种主动,也是一种被迫。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2.为了更好的实现彼此之间关系的联接,人们采用了许多基于微信的分享办法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比方说,建立工作群,建立转发和分享流程。

比方说:为了完成特定的宣传任务或者经营任务,在工作群中要求全体记者或者员工转发某些文章,并要求进行点赞或者评论,比如工作大群中对于湖北某讲习所的传播与互动要求,比如公司举办特定活动时,在各个工作群中发布要求转发的链接。

这种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单纯的分享方式,其传播效果与人们的期待与预期有较大的差异。

3.现有方法与微信传播现实不符合的地方很多

⑴随着时间变化,微信信息的接受场景发生了变化

2016年左右,还有60%左右的信息可以通过朋友圈有效传播,2017年以后,群信息占据了有效传播信息的70%左右,朋友圈的有效传达率则已经下降到30%左右。有效传达率下降。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员工转发也一般只发生在朋友圈当中,由于大多数记者没有也不会使用标签分组方法,其被同行或者非工作人群看到的机会更大,除了信息传播被稀释以外,更有打扰非工作对象的弊端以及被竞争对象关注等隐患。

工作人员之间的分享及点赞,虽然能提醒到共同好友,但更多的也仅仅只是内循环而已。

朋友圈更多的传播效果在于再传播,但,很多情况下,这些再传播是有那些熟悉的陌生人完成的,并且这种再传播,难于与你产生直接的经济往来。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⑵目前,媒体没有建立起以记者或其他一线人员为核心的工作群,也没有采用工作号与个人号分离的办法,这种建立在工作人员个人基础上的社群关系,一旦当事人的工作发生了变化,粉丝和好友将在一段时间内较难恢复。更无法发挥整体效果,难于形成有效的社群联盟。

⑶现在做得好的社群,如:高兴哥社群、深度触网等社群,采用了一些多群联播的策略,每次传播,由于多社群形成同步联播,其影响人群动辄高达十几万甚至百万之众,其传播的穿透力与传播渗透的广度,令传媒人咋舌。我们可以学习这些先进社群的操作办法。

三层塔式群建设办法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传媒可以并且应该采用更有组织有策划有效率的社群。胡和之现提出三层塔式群构建方法。这种构建方法至少有三层群相互配合。

⒈第一层群为内部群及信源群

第一层群为信源群,依然是单位的工作群。

参与工作群的人员,采用两种类型的个人微信号,一种是普通员工,用其自身微信号,一种是社群维护人员,采用工作号并使用花名。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现在,随着以微信为工作群方式的建立,每个人的微信号已经很难区分工作与个人关系,但除了小微企业,如果要求员工完全使用主权可以回收的由单位掌握的工作号,并采用某些社群培训机构传授的花名体系策略,成本过于高昂。

那么,区分采用的办法,就是让部分执行社群的维护小组,采用花名体系,并使用工作号执行公务。

⒉第二层群为以工作人员为中心的一次扩散群

传媒及公司内部讨论出恰当的命名规则统一命名。

第二层群采用工作人员+专职社群服务人员配合的长机僚机配合的双人打法,至少要有两人配置,这种建法,即是一种配合,也是一种监督。

这种建群方式要求工作人员(在传媒型公司,如果有社群专职岗位,此处的工作人员为社群工作人员或其他板块工作人员,在传媒本部,则是以采编人员为核心)建立带有自己名字标签的专门工作用社群。

这种社群必须是以亲临一线,对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为核心命名,并且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将收集对方微信号,加好友,拖进自己的群组,形成一套规范打法。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以一家涉农传媒公司为例,就是建立类似于垄上行水产左某某这样名称的群。

以传媒名称+记者名称命名,群中至少要有一名社群专职人员与记者相配合,对于知名的记者或者编辑,尤其要采用工作号运作,以便其他员工可以代为运营与配合。

因为是工作群,所以,必须要有专职的有花名体系的人在群内,这样操作,一是可以在有联播时,便于采用社群直播助手等软件操作联播,一是在万一工作岗位发生变动时,可以通过变换群主的方式来让核心关系留存,形成铁打的阵营,流水的兵,长期有效集聚媒体人脉。

这种与采访对象,或者目标人群的群的建立,会让我们的核心员工以及一线采编人员,形成第一圈关键节点,再经过第三层群的扩展办法,就能编织起有效的微信社交网络。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⒊第三层群为共建群,也就是二次扩展及多次扩展群

这样的群,是由记者或者是传媒公司社群工作人员,通过一定的人际交往,建立起与目标关键人员共建的共建群,包括了①目标关键人②记者或者社群工作人员以及③专职社群维护人员

第三层群,是信息扩展的重头戏。它将形成群组裂变,并形成多个关键节点矩阵。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社群联盟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将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联播,这种联播方式是颠覆性的。

微信群的人数上限为500人,传播怎么样突破500人的限制,有三个重点,一是分润体系,一是分享利器,一是有价值的分享。

这其中,我以深度触网社群为例进行说明。我从参与深度触网的学习中获益菲浅。

深度触网社群的分享直播,有时会有多达万余人参与,深度触网采用了最为直接的多群图文直播,而非声音或视频直播,大大降低了分享的门槛,他们是我目前看到的唯一的采用文字直播方式进行十万级转播的社群。这比采用音频及视频转播,难度下降了不少,但是效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好。

这种分享传播办法如能为传媒公司或者传媒集团本部所采用,会大大提升我们通过微信来传播信息及媒体精神的能力。为我们的社群分享提供更宽的舞台。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其每次分享都是由参与的群主来对总群的信息进行转播。那么,群主为何愿意建群并拿出自己的人脉资源参与,一是信息本身有较高的含金量,一是将自己群的成员推荐到更高一层大群中,自己能获得99元的打赏,并能跟随大群进行深度学习与分享。

利器,有价值的分享,以及分润体系,三者缺一不可。

整个分享不是栏目,但是,胜似栏目。它并没有采用导致新世相被封的分销体系,但是,利益与众多群主共享,课程产品由总部精心打造。其城市合伙人制度,也并非首创,但是,其对于国家政策研读极透,不违规不违和,又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应用策略极为有效。

几个关键步骤的探索

三层群的方式是否能在传媒拓展施行,除了社群工作小组的成员艰苦卓绝的努力与商务谈判以外,与专家共同打造的课程体系,以及内部的伺应体系的建立,同样十分重要。

⒈内部打法研判及操典的建立

社群有包括群规设计,禁言方式设计,海报分享及多群互动方式设计等多种实操,需要专业知识的分享,也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运作。相当多的社群培训机构,都有成熟的方式传播。这里并不仅仅限于桔子会,包括高兴社群、深度触网、十点课堂以及刚刚触礁的新世相,都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多种方式的策略策划与实施,是专门的专业。

三层群的建立办法,是根据我参加过的多个付费社群培训机构的课程以后,根据传媒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一个建议,其体系的完善和标准流程的建立还需要集体的智慧共同努力共同打造。

⒉神器的引进

技术并不万能,但是,没有技术万万不能。

多群直播插件,有多个厂商在研发,拟根据已有线索摸索,争取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支持前线部门的应用。

⒊和专家共同打造的课件分享

线下活动更容易保障利润,而社群则更容易更低成本的获客及维护关系。

社群只是一种联接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有价值内容的分享。这里,桔子会的经验,深度触网的经验,较为实在。

与专家团队共同努力,建立一定的课程分享体系。并将这种分享常态化,能够更加增加社群的粘度,提升人们的信任度,当我们推出付费产品时,更容易获客。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我们的产品研发。

⒋专职专业社群伺服团队的打造

社群是一个复杂的新的系统。类似于双狙人,需要有密切的配合。这种基于微信互联网的媒体与受众的联络体系,可以是热线中心的补充,也可能成长为其迭代机构

类似于桔子会的某桔的专职的社群维护人员的角色,可以从社群小组产生,也可以从其他团队培养,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

以三层群的方式操作,是建立一个将关键人物链接在一起的有关键节点的微信关系网。

通过这个网,我们可以完成媒体的深度传播等多项事务。也只有通过第二层群,第三层群的建立与转换,才能真正达到分享转发并把媒体用户粘在我们的群中的效果。

方式的建立,需要包括高管,各核心重点成员的共同策划。一旦方式摸索成功,它将丰富我们的客服之翼。或者,即使是将来电话通联衰弱了,这个关系网,也能长久地为媒体服务。

媒体三层塔式社群建设方案

● 讨论或交流,可加笔者微信:hubei_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