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山水大家王文芳:参悟天地造化,始得正大气象

丝路山水大家王文芳:参悟天地造化,始得正大气象

(一)

东坡先生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言有真意。浮生扰扰,浮世攘攘,身处其中者,难免五音乱耳、五色盲目,往往于鱼龙杂跃中,难做空中看,故置身其内,高下难辨。

为文为艺皆如此。唐宋600年间,通于文者,不可胜数,后人以“八大家”一言概之。宋、元、明、清,精于艺者,岂可枚举,不过一朝皆推“四家”而已。

何也?后世之人,博观前人,而约取其精,不复有名、权之虑,唯以德、以艺,公允论之。故浪淘沙走,真金始出。

以艺为例,愚以为,能成“家”者,必契于千载之间不易之准则、共通之理路。

丝路山水大家王文芳:参悟天地造化,始得正大气象

(二)

从艺者,须眼高。眼高,则可鉴高下。欲识高下,绝不可凭一己之好恶、他人之誉谤,须心有定则、鉴循理路,方不为“人云亦云”之语。

以山水审美为例,余服膺傅雷先生之论。傅雷先生在《观画答客问》中言“(观画)远以瞰全局,辨气韵,玩神味;近以察细节,求笔墨。远以欣赏,近以研究。”

傅雷以降,余以为能作切中要害之论者,则王文芳先生“三美”之说,与傅雷异曲同工之妙。

丝路山水大家王文芳:参悟天地造化,始得正大气象

(三)

王文芳先生所言“三美”,即笔墨美,形式美,意境美。

笔墨,山水之构成要素。离此而为,则非山水画。有笔无墨,山水必枯,有墨无笔,则山无筋无骨,水有行无止。

笔须能达情尽意。如江南山水,则笔须细腻,以柔制胜;如北方山水,则笔须粗犷,以刚见长。何也?因地气不同,景致不同,故用笔必不同也。当下某大师,即擅长勾线之细笔造型,附于墨海波澜之中,取以“某荒”之名,名至大,而笔柔靡,不忍细读。

墨,有五彩之说,以其变化莫测之故,能轻而不浮、淡而不弱、厚而不浊、重而能清者,为上。能得此效果者,必熟于用墨,谙于墨性。

笔墨美,合而论之,即可细观其用笔、用墨,刚柔之间,则浑厚、俊秀之气始成。

试以王文芳先生之山水画浅析:其于笔,则粗犷,以简胜繁,往往数笔写去,似勒笔入纸、嵌锋入画,山骨石筋即现,沧桑雄健之意即出,笔繁之处,亦繁而不乱,章法不失;其于墨,厚重之处,如山高地厚,且隐有气息、厚而不浊,墨彩交织,光影分明。其笔墨境界,高于所谓以泼墨饰短者、以纤笔绘八荒者,不知几倍矣。

丝路山水大家王文芳:参悟天地造化,始得正大气象

(五)

形式美。即构图美。艺术之美,须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美亦须藉由形式以巩固、加深。

山水构图,前世已有“之”、“S”等程式。徒袭前人之形式,拘于前人躯壳,虽构图中于规矩,亦趋于雷同,人尽如此,则山水必陷于重复,无复生机。

欲求“形式”之美,当能巧构形制,善造冲突,险中求稳,稳中求变,于矛盾中能浑然一体,则形式之美可求。

然欲求“形式美”,须胸有丘壑,纳千山万水于一胸,参悟造化,方可拈来而用。余遍观今人山水,能运用“形式美”出神入化者,无出王文芳之右者。愚以为,唯行万里路,拓展襟抱,方能收万里于咫尺,百变形式于腕下。而王文芳先生数十载间,于关陇、青藏间辗转数十次,遍观丝路奇山异水,故能以其超拔之才气而制,观之,恰如神来之思。

丝路山水大家王文芳:参悟天地造化,始得正大气象

(六)

意境美。即画外语,画有限,而语无限,品画愈细,画语愈丰。

太史公曾壮游天下,观海观潮、观民风、察民俗,足履华夏,故其文有波澜深远之意。王右军亦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为诗文、艺术者,须观天地,以壮心胸,养正气,则心有涵育万物之量、包容天下之能。

能为此者,无论咏诗作文、为书作画,寄情咏怀间,必境界开阔,识见高远。

如足不出户,或望文为文,或拘于一山一水,作文则必死于句下,作画则必残山剩水。心胸鄙陋,境界逼仄,何谈意境?

唯极天地大观者,方可绘山河大美。既穷天地常理,则必有旷志高怀,可入“天人合一”之境。人能如此,作画则自有深意,远观,必气韵自出、意境自现。

王文芳先生之“丝路山水”系列,意境深远,画能动人。余以为,先生游历山水,能以主观之心,投射于自然之物,澄怀观道,主观之我与客观之物合而为一,付之于笔,则丝路山水之神韵俱出,意境毕现。

丝路山水大家王文芳:参悟天地造化,始得正大气象

(七)

放眼当今山水画,或兼顾笔墨、形式、意境三美者,鲜矣。

予以为,今世王文芳先生,淡泊名利、埋头于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人胸怀广宇,其画气壮山河,能以再造中华辉煌之雄魂,探索不已,终有所成,其所着意表现之崇高壮美,契合时代昂扬振奋之精神面貌,余谓其作品必能流芳百世,永载史册。

丝路山水大家王文芳:参悟天地造化,始得正大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