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鸡汤鉴毒指南

育儿鸡汤鉴毒指南

育儿鸡汤是鸡汤文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前我没怎么注意,当了奶爸后,忽然发现这类鸡汤在朋友圈里还真不少。

不过这其中有些是placebo安慰剂,读完后让你暖一小下,看看身边的熊孩子,叹一口气继续;有些却是有毒的,读完后要是照着做了,轻则孩子更熊了,重则家长自己怀疑人生了。

育儿鸡汤,总得来说能不读还是不读的好,非要读的话,那就有必要弄点鉴毒技巧傍身了。

育儿鸡汤鉴毒指南

1

某天一个朋友转给我一篇文章,题目大抵是《请不要夸孩子漂亮》之类的。

开篇是一个故事,说:

一名中国访问学者到一位北欧教授家做客,看到老教授的女儿,就夸奖她漂亮。教授指责客人说,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一旦她认为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你应该道歉。于是中国学者道歉了,并学到了重要的一课。

接着这篇文章就着“夸漂亮的危害”、“人生的资本”等等话题荡漾开去,荡起阅读者心中层层的波。

朋友转给我时说,这篇文章好有道理啊,我经常夸孩子漂亮,咋整啊?我是不是做错了?该怎么补救?

我不知道怎么解答,只好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法子,找了一篇鸡汤故事转还给他,故事是这样的:

在卢旺达,来自中国的义工和美国义工在给当地的穷人发放食物。一个中国义工看到一个小孩,正要给他一罐饼干,被美国义工大声喝止。美国义工对小朋友说,你帮我搬箱子,搬好我奖你一罐饼干。事后,美国义工对中国义工说,要让孩子知道,幸福要通过双手来获得。

我问朋友,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位朋友当年初中语文据说是极好的,善于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果然他一下子给我找出了三处相同点:

1、都有中国和外国的对比

2、最后都是中国人做错了

3、都是一个故事推出一个道理这样的结构

恭喜这位朋友,已经掌握鸡汤初级鉴定技能。

育儿鸡汤鉴毒指南

2

正宗的鸡汤讲究小火慢炖,但鸡汤文章显然没那个耐心。

小故事,大道理,是鸡汤的基本属性。

故事要小,要浅,但要当头棒喝。所以对比的方法是鸡汤文常用的一个手法,中国学者VS北欧教授,中国义工VS美国义工,中国父母VS日本父母……

故事的结局当然都是中方完败。于是读的人就接受当头棒喝,你看你跟北欧教授、美国义工、日本父母差距多大,那么我告诉你,到底错在哪里?

道理要大,要深刻,但不能深奥,难度不能超过初中思想教育范畴,这样读者就会欣欣然接受——原来这个故事蕴含着这么简单质朴的道理,然后他们就会热衷于寻找下一个故事。

还有一种小故事模式是故事里有小道具。

比如下面这则故事,叫妈妈的橘子:

女儿问母亲,为什么橘子要剥了皮吃?母亲说,因为橘子是在告诉你,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想不劳而获,必须付出劳动才行。女儿接着问,为什么橘子里边的果肉是一瓣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母亲说,虽然你付出了劳动,但是你的成果不能独自占有,而要懂得与人分享。于是女儿把橘子剥好,分给了别的小朋友。

我要是她的女儿,就拿个榴莲问母亲。

再比如这则故事,叫法国妈妈的三块巧克力:

儿子打碎了家里的古董花瓶,他粘好以后告诉母亲,是猫打碎的。事后母亲给了他三块巧克力,一块奖励他有想象力,二块鼓励他粘得好,三块怪自己花瓶位置没摆好。从此,孩子再也没有撒过谎。

我要是她家儿子,以后家里大概就没有完整的花瓶了,尼玛打碎一个花瓶能得到三块巧克力,老子能吃穷这个家。

这种故事模式下,小道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橘子、巧克力、玩具等等,小道具的作用是让你读完后背脊发凉,然后想,我靠,我咋没想到,这些小物件有教育的妙用,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事事可教育啊。

另外,从“大道理”入手也可以鉴别。

这类鸡汤文的道理往往都是醍醐灌顶式的,逻辑简单干脆,你只要觉得被猛呛了一口,就基本没错了,比如刚才那个橘子的故事,那妈妈讲的道理,能让你吃到嘴里的橘子喷出橘子汁——它内在的混蛋逻辑是世间万物都长成一副鸡汤道理的样子,等着爹妈们用来随手教育。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德国妈妈的游戏教育:

一个德国小朋友玩射击游戏,闯过一关。妈妈见状,立即制止他,并责问他:为什么刚才打掉一架飞机用了三枚导弹?一枚导弹至少要300万马克!通过这个故事,孩子学会了节约的道理。

孩子就这样学会了节约的道理,有没有被呛一口。

如果没被呛到,那我再来一个,英国妈妈不洗碗的鸡汤:

中国人不允许脏碗过夜,花了很多时间洗碗。英国妈妈吃完饭以后不洗碗,而是把脏碗攒起来,堆个几天,然后放进洗碗机一次性搞定。聪明的英国妈妈把洗碗的时间留给了陪孩子,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被强大的大道理逻辑呛到了吧?

掌握了“小故事,大道理”这个鉴定要诀,就基本上可以鉴定大部分中级鸡汤了。

育儿鸡汤鉴毒指南

3

不过有的鸡汤会用高级形式包装一下,甚至炖成了参鸡汤。

这种鸡汤鉴定就需要一定的高级技巧了。

比如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知乎高赞文章,说是某个泰国妈妈发在Facebook上的育儿经验,文辞生动,还有照片。

讲一个5岁泰国小男孩某天不想上学,于是妈妈就顺着他,请了一天假带他去捡塑料瓶,他们累了半天,捡了塑料瓶卖了换了一点点钱。

这时候孩子看到冰激凌,嚷嚷着要,妈妈于是跟他说,娃呀,冰激凌6块一个,咱卖塑料瓶只卖了3块,你钱够吗?娃沮丧地说,不够。

小男孩只好继续捡瓶子,过了一会儿,他累了,想坐公交车,妈妈又跟他说,公交车要4块,咱们只有3块,够坐吗?娃又沮丧了,不够。

大抵是诸如此类的描述,被我讲述的有点干瘪了,原文是栩栩如生的,还配有孩子汗流满面的照片,捡来的塑料瓶照片……

文章最后是这么写的:

妈妈问他:那么你想像这样工作还是去学校?

疲惫的男孩大声宣称:我想上学!

小男孩懂得了赚钱不易,更懂得上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需要让他们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惫,了解一切的来之不易。

读几处就能冒出几句金句,很容易我们就被感动了。

但请一定先打住,先别感动,要冷静。

俗话说,乖孩子都是一样的乖,熊孩子却各有各的熊。

这个5岁泰国小男孩闹着不想读书,那估计是熊孩子的可能性比较大。

熊孩子说,要冰激凌,能被妈妈一说钱不够就沮丧?他能闹到冰激凌融化……

熊孩子说,要坐公交车,能被妈妈一说又沮丧?他能躺倒在公交车面前……

故事中的孩子明明很乖啊,怎么会闹着不要上学?

提过一堆问题,在脑袋里用熊孩子模式沙盘推演一番后,你就基本能鉴定这又是一个精心炮制的鸡汤。

不过关于这种高级鸡汤鉴定方法,我一直没找到特别好的总结。

直到有天我在小区遛弯,听到两个大爷对话,发现其中蕴藏着鉴毒的简单道理。

其中一位大爷大约是刚看了一篇鸡汤文,跟另一位大爷说,听说日本那边孩子冬天都不穿秋裤,长久如此,孩子各个身体棒棒,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你该让你小孙子也这么练。

另一位大爷悠悠一笑,回复简单干脆:

你个狗日的咋不让你孙子脱了秋裤?冻球死!

嗯,遇到包装高级的育儿鸡汤,鉴定方法就是简单粗暴。

育儿鸡汤鉴毒指南

4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鸡汤讲的都是朴素的道理,没看出有什么危害啊。

鸡汤的危害在于一种氛围式的浸淫,用看似有道理的故事让你不断当头棒喝和醍醐灌顶,慢慢你就丧失了思考和理性。

而理性这个东西,之前我引用王小波的话说过,理性就像贞操,一旦失去就没有了。

譬如上面展示过的橘子那个鸡汤故事,故事里的妈妈总喜欢拿各种道具讲各种大道理,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妈妈照做,我想她的孩子叛逆期可能会来得比别的孩子早一些,甚至可能叛逆期紊乱……

这些鸡汤简单粗暴的逻辑会让人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各种简单的观点:

比如,“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快乐教育让孩子一生受益”、“释放孩子的天性”之类的,这些话可能没错,但总显得过于简单了。

一个孩子成长远比鸡汤故事复杂,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也大不一样,此人之肉,彼人之毒,如果你把思考轻易地交给别人,你哪来的自信能教育好孩子?

何况有些鸡汤故事照着做还有实质的危害性,譬如下面这则:

韩国妈妈为了锻炼孩子的身体,从秋季开始,每次洗澡的时候把水温调低一度。第一次25℃,一个月后降到0℃。孩子适应了,再也没有发过烧。于是她推广这个方法,六个孩子全都这样洗澡。这种强化训练,让孩子有了超强体魄,使他们长期工作不疲倦。

尼玛,让孩子0°洗澡,冻死你个龟孙。

育儿鸡汤鉴毒指南

5

如此说来,他人的经验和故事是否都不可取?

那倒也未必。

我在知乎上看过一则故事,就比鸡汤要好得多。

一个女生家里穷,但长得好看,被同校一个混混缠上了,后来纠缠中被教导主任发现,便把两人都训了一顿。

女生性子直,宁死不认错误,相反男生知道这种事认错就好,结果女生被请家长。

女生的父亲来了,是个憨厚的人,大家都知道主任在欺负人,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大叔也耿直,死活不认为是女生的错。

教导主任便说出了一句我听了无数遍的话:

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为什么不找别人?

女生的父亲想反驳这句话,但嘴巴笨,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教导主任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突然女生的父亲仿佛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打了那个混混男生一个耳光,不知哪里来的勇气问:

你说,响不响?

那个男生当时就蒙了,主任也蒙了,大家都蒙了,之后再也没人敢欺负这个女生了。

这个故事我鉴定不出是真的还是编的,或许也可能是编的。

但这个故事和故事中那个父亲粗粝的耳光让我感到酸爽,发现其中和两位大爷之间的对话一样,蕴含着质朴的道理。

你读到的那些育儿鸡汤有时就像故事中的主任,让你恍惚觉得自己做错了,但支支吾吾又说不出来自己到底哪儿错了。

反正你觉得育儿不成功,总是方法没得当,多看看别人的故事总没错。

千万别介,你得像故事中那个憨直的爹一样,先相信女儿,再相信自己。

然后冲那个长得像主任的鸡汤甩出一巴掌。

问,响不响?

想不想?

想不想?(按照鸡汤那样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