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報」這樣干,我們脫貧有信心

「延安日报」这样干,我们脱贫有信心

延長權威發佈 關注民生動態

——我市脫貧攻堅巡禮之四

“今天咱們入股的旅遊扶貧停車場要進行第二季度分紅了,大家快去領錢。”7月4日,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黨支部院子內擠滿了村民,安塞格桑花谷生態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給社員們分紅,領到紅利的社員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延安日报」这样干,我们脱贫有信心

南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潤生表示,通過採取“支部+合作社+企業”的扶貧方式,不僅讓產業扶貧資金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利用,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從而實現穩定增收、穩步脫貧。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徐新榮多次強調,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在這場硬仗中,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又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有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貧困群眾脫貧就有了底氣。

“種”出脫貧路

「延安日报」这样干,我们脱贫有信心

清晨,延川縣楊家圪臺鎮上大木村還有些許涼意,整個村子靜悄悄的,但村民劉延軍已經吃過早飯,拿著工具趕往果園。

劉延軍高中一畢業就回到村裡務農,後來在政策支持下發展起蘋果產業。可剛開始掛果就遭遇了連續兩年的冰雹災害,不僅沒有增收,反倒把積蓄賠了進去。2015年,劉延軍成為貧困戶。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推進,在包扶單位延川縣退耕辦和楊家圪臺鎮政府共同努力下,村裡維修了生產道,完善了基礎設施,也堅定了劉延軍發展蘋果產業的信心。2016年6月,他順利貸到了8萬元創業扶貧款,準備東山再起。

“現在農用三輪車、摩托車可以直接開到果園,農資運到山上,水果拉回家裡,務果園方便多了。”劉延軍說,這幾年,鎮政府隔三岔五邀請農業專家、教授到村裡講課,向鄉親們傳授果樹的種植、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

兩年多來,劉延軍嚴格按照專家傳授的方法管理蘋果,結出的果子又大又甜,果品好了價格也直線上升。去年,劉延軍的15畝果園,收入達17萬元,有一顆1.5斤的蘋果賣出了800元的好價錢。現在,劉延軍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新建了6間平房,成為了全市“脫貧之星”。

「延安日报」这样干,我们脱贫有信心

走進安塞區沿河灣鎮賈家窪村大棚示範基地的葡萄大棚內,一排排整齊、翠綠的葡萄藤上掛滿了果實。前來採摘葡萄的遊客絡繹不絕,大棚主人劉豔熱情忙碌地招呼著。

“今年大棚葡萄剛掛果,現在採摘一斤25元。就這10來天的時間,我已經賣了5000多塊錢。這麼下去,預計這一棚葡萄就能收入 12000 塊錢左右。”

58歲的劉豔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患有精神疾病且無勞動能力,原本只靠種地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2016 年,在包扶幹部鮑淵池的幫助下,劉豔將原有的廢舊大棚進行改造升級,還報名參加了大棚種植技術培訓班。

“政府和包扶幹部把一切都給咱安排好了,咱絕不能當懶人。”每天早上7點,劉豔都會準時到大棚內查看葡萄的生長情況,有時候忙得吃飯也在棚裡吃。從“門外漢”到“行家裡手”,劉豔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路,她的大棚葡萄長勢喜人,今年剛掛果就受到遊客的青睞,前來採摘的人也越來越多。

“靠種植大棚葡萄養活了我們一家人,現在我們不會再給政府增添負擔了。”數著剛賣完葡萄的錢,劉豔笑得合不攏嘴。

“養”出好光景

「延安日报」这样干,我们脱贫有信心

沿著延長縣交口鎮段家河村往裡走,陽光灑滿鄉間小道,一頭頭牛犢在路邊悠閒地吃著青草。一打聽得知,這些牛都是村民段文清向“借牛還牛”合作社“借”來散養的。

以前,段文清家只有4畝玉米,一年毛收入只有4000元。由於老伴常年患病,自己既沒文化也沒技術,全靠種地維持全家生活,日子過得很是拮据,2015年,段文清被納入貧困戶。

2017年8月,村上成立了“借牛還牛”合作社,村民只要願意發展養牛產業,每人可以向合作社“借”一頭牛,分4年還清本金。得知這一消息後,他當即與合作社簽訂了“借牛還牛”協議書,夫妻倆“借”了2頭價值16400元的母牛。

今年3月份,他又通過合作社做擔保向銀行貸款5萬元。 “我用貸的款買了4頭牛,一頭牛8400元,由政府貼息,三年後我只需要還清本金就好了。”段文清指著自家的牛算起了賬,照這樣下去,三年就能收入13萬元左右,還清貸款後,平均每年純收入可達到2萬元,光景肯定是越過越好。

“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趕上了,以前想養牛沒資金,現在總算如願以償了。”段文清樂呵呵地說,苦了大半輩子,沒想到,年紀大了,卻把貧困戶的“帽子”摘掉了。

在甘泉縣高家河村,提起胡佔軍,村民們都會說,他是我們這兒的致富能手,也是200頭豬的“司令”。

2014年,胡佔軍因為關節炎癱瘓了半年,隨後,腳踝骨壞死,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一年後,胡佔軍雖然站起來了,但卻成了三級肢殘人,還要為還看病借來的錢發愁。2016年,考慮到胡佔軍養豬比較在行,甘泉縣殘聯便鼓勵他創業,並幫助他在離家5公里的山溝裡建起了養豬場。到了年底,豬存欄120頭,出欄60頭,借的錢都還清了。2017年,有了一年的養豬經驗,他又在離家10公里的新家河村建了一個養豬場,目前,有50頭母豬,一年能繁育400頭豬娃。

如今,胡佔軍不僅自己致了富,還建起了殘疾人扶貧示範基地,帶動16戶殘疾人開始養豬,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榜樣。

“遊”字做文章

「延安日报」这样干,我们脱贫有信心

一大早,宜川縣壺口鎮昝家山村的村民劉麥祥就開始忙碌起來,收拾房間,打掃衛生……經營住宿生意的劉麥祥,只要一來客人,就忙著招呼,端茶倒水、介紹景點、推薦美食……像劉麥祥一樣,蘭成立也利用自家的房間經營著住宿生意。

“鎮上發展旅遊產業,吸引了很多遊客,尤其是在旅遊旺季,我們的生意就更好了。趕上假期的話,一天收入一兩千塊不成問題。”提起自家的現狀,劉麥祥和蘭成立都格外滿意。 “黨的政策好了,現在日子也過好了,再不當貧困戶了。”

昝家山行政村位於壺口鎮西南方向,距壺口景區7公里。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昝家山村依靠旅遊,形成了以經營餐飲、住宿和銷售土特產、日用品、旅遊紀念品等旅遊產業為主的產業格局。

隨著沿黃公路的開通,如今全村每天接待遊客量增加50人,一年下來增加遊客1.5萬人。僅此一項全年將增收120萬元,人均增收1326元。每當飯點來臨,黃陵縣縣城陽光小區的“劉記紙包魚”總是生意火爆,一位難求。

很難想象,店老闆竟然是田莊鎮南聯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春娥。因其丈夫身患動脈瘤不幸病故,她在給丈夫看病期間負債數萬元,生活過得十分拮据。

為了幫助楊春娥早日脫貧致富,幫扶幹部多次走訪入戶,瞭解到她家沒有固定住房後,幫助她申請了龍灣新城易地移民搬遷房。有了新房的楊春娥幹勁更足了,靠著兒子當過廚師會做飯的手藝,開始自主創業,開辦了這家“劉記紙包魚”餐館。經過多方協調,如今餐館已逐漸走上正軌。

“現在店裡的生意特別好,每天都有不少顧客來吃飯,很多時候我根本忙不過來。”靠著誠信經營,小餐館的生意紅紅火火,月收入達到三四萬元。

“村裡要建影視基地了!”這個消息最近成為了馬家灣村民熱議的話題。

馬家灣村位於延川縣賈家坪鎮,該村四面環山、三面臨水,紅色影視劇《紅色利劍》曾在此拍攝。據記載,馬家灣古村原有160餘孔窯洞,大小巷道32條,猶如迷宮一般,在延川素有“馮家坪的川,寺村的灣,馬家灣的巷巷串不完”的說法。2017年初,延川縣對古村進行保護性修復,將馬家灣逐步打造成以鄉村黃土文化為特色的馬家灣田園旅遊綜合體。

今年已經60歲的村民馬世平趁機開始謀劃起了自家的農家樂, “我家院子位置好,旁邊正在修建美食一條街,我現在就在裡面打工,一個月能賺三四千塊錢,攢了錢以後開農家樂,準備讓兒子也回村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脫貧15.75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4.77萬人。從黃河沿岸、白于山區、洛河峽谷一路走過,果樹下、大棚內,養殖場、景區邊……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正生動地書寫著黃土地脫貧的歷史。也正是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讓貧困者看到希望,讓脫貧者充滿信心。(延安日報記者 劉小豔)

中共延長縣委通訊組

電話:0911—8614641

「延安日报」这样干,我们脱贫有信心

總編:李國強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