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女孩1個月自殺2次: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無視

14歲女孩1個月自殺2次,背後原因竟是父親的這個舉動

之前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晴晴一個14歲的武漢女孩,在一個月內竟自殺兩次!聽到這個消息想必大家和我一樣震驚,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能讓在花季般的孩子,這麼決絕的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呢?

14歲女孩1個月自殺2次: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無視

來源網絡

原來晴晴的爸爸是一名老師,在女兒4歲的時候與妻子離婚了,雖然一個人撫養孩子,但是爸爸為晴晴傾注全部心血,凡是隻要一涉及晴晴的事,爸爸就變得敏感。

當醫生問孩子,你為什麼想不開。晴晴帶著哭腔說:“因為爸爸不理解,我說的他都不聽,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每次吵完架我就不想在家。”

看到這則新聞,其實我心裡是很心痛的,除了晴晴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更心痛的是,晴晴爸爸明明是愛孩子的,卻因為忽視了孩子的成長,沒有好好溝通,不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導致親子關係疏離,孩子生無可戀。

14歲女孩1個月自殺2次: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無視

來源網絡

這類青少年自殺的事例在網上一搜還是層出不窮的,每一條都讓人惋惜:

2017年11月,江蘇豐縣一名10歲女孩在家喝農藥自殺,留下手寫遺書和告別視頻,囑咐爸爸媽媽不要再為她吵架了。

2017年1月,雲南鎮雄縣一名15歲男孩在除夕夜喝農藥自殺,他留下最後的話語,說死了是對自己的一個解脫,他死了,爸爸就高興了,就不會有什麼事情煩他了。

從這些血淋淋的事例中,可以發現主要是因為父母孩子溝通不到位,不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試想當孩子主動找你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要求時,你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敷衍或者完全不接納孩子的做法,結果一次次的拒絕讓孩子封閉了自己的心,直到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被壓斷,孩子絕望了,選擇了極端的方式解脫自己。

14歲女孩1個月自殺2次: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無視

來源網絡

兒童心理學家齊常才說

親子溝通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有效情感交流,包括語言、肢體和麵部表情的互動交流。

他強調,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有沒有蹲下來跟孩子平等交流非常重要,很多父母之所以跟孩子之間出現溝通不暢的問題,主要是沒有先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可是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家人理解,並獲得支持。

雖然在我們的傳統的觀念裡,覺得一個家庭是一個權利的金字塔,父母可以對子女呼來換去,丈夫可以對妻子呼來換去,喜歡對對方發出指令,操控對方。但是面對這一組組冰冷的數字,家長還能無動於衷嗎?我想沒有哪一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想不開,更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走上絕路,那麼身為父母,就要有未雨綢繆的意識和行動。

14歲女孩1個月自殺2次: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無視

來源網絡

一 平等的溝通:把孩子看做是一個平等的主體

孩子也是一名家庭成員,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先不要覺得孩子的想法不具有參考性,蹲下了慢慢的詢問孩子,幫助他分析哪裡好,哪裡不好。讓孩子明白,我們知道他的想法並且會作出反饋。晴晴之所以兩次自殺就是因為,爸爸從來不聽從自己的想法,壓制自己情緒和想法。在平時的家庭活動和決策中,都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樣可以讓家庭更加有凝聚力更加和睦。

二 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溝通就會有需要

凡是有溝通就會有需要,需要被知道,危機便化解了,比如當你的孩子像你提出你認為不合理的請求時,先不要帶著強烈的指責,而要考慮他說這句話的真正需要,這個真正的需要有什麼目的,而不是簡單的指責孩子的需要。

14歲女孩1個月自殺2次: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無視

來源網絡

三 及時說出自己的感受:沒有表達的愛,相當於不存在

我們的父母總是不善於表達,對孩子的打罵甚至多於讚賞,而孩子哪裡知道那麼多,你總是用批評他,孩子會以為你根本就不喜歡他,所以才有上面的孩子用自殺來結束父母對自己的打罵,以為爸媽不愛自己。

四 引導孩子自己疏通情緒,作出決定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多去戶外散心,走進大自然,週末帶孩子看一場他喜歡的電影,多和孩子交流,拉拉手,微微笑,每一次的相處和接觸,都會讓孩子深刻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14歲女孩1個月自殺2次: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無視

來源網絡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等孩子情緒穩定以後,可以跟孩子深入交談幾次,共同協商,找到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並且付諸行動。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孩子給了父母生命的色彩。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人父母,就有義務和責任教會孩子珍惜生命。也要承擔起職責,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在迷惘中找到出口活出屬於他們的精彩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