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内容:从股评式写作到媚俗式写作

讲内容:从股评式写作到媚俗式写作

------本期内容导读------

这些都算是在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下的消极元素,股评式的新闻内容写作,不仅让那时的许多新闻充满了套路、空话,甚至还会在许多时候,掺进了更可怕的假话,扭曲了事实真相,形成了遗毒甚广的新闻八股文

------以下正文详情------

刚刚最早到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是在做一档叫做《45经济快报》的电视节目,周一到周五每晚都会播放股评。稿件是由与我们合作的证券交易所专家所撰写,他们往往会在股市开市日交易结束后的一个多小时内写完,并用传真给我们发来。然后再由我们的播音员在摄像机前口播录好。

起初,刚刚与其他人一样,非常佩服这些股市专家的专业水平与写作才华,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那么专业的评论稿件。可时间一长,慢慢地就发现这些文章翻来覆去地都是有着各种套路的。有天出了点事,专家传真过来的稿件被我弄丢了,打电话去再找时人家已经下了班。眼看着节目就要录制,情急之下,刚刚c对着当天股市行情图,把之前烂熟的股评用语都拿来演绎了一遍,什么高开低走啊,什么拉出了一根大阳线啊,还有什么小幅上扬、多头利好,最后是谨慎持盘、充足观望等等。节目就这么播出去了,无论是领导还是当天的电视观众,居然并没有人看出听出那天的稿件都是刚刚的瞎掰!

只是这种套路式写作,也并不仅仅只限于股评领域。那时,曾经因为一种假想,而将当地报社连续三年关于全市两会的报道放在了一起,一下子有了惊人的发现:但凡不是换届年,就会有好多篇并开幕、闭幕等等固定流程节点上的报道稿件,除了时间、届次以及相关领导名字的细微变化,它们居然写得几乎一模一样。

而回看电视台,经验丰富的行业老记者手头大多都会有一盘集锦磁带,里面保存着他们平时精心拍摄并留存下来的行业镜头素材。一旦会得到相关的行业独家消息,老记者们就会用这些消息作为稿件内容,然后就从那盘磁带里找一些素材镜头进行组合,这样,他们就能做到,足不出户,打个电话,就能交出一篇富有价值的电视新闻作品。俗称“完美混工分”。

当然,这些都算是在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下的消极元素,股评式的新闻内容写作,不仅让那时的许多新闻充满了套路、空话,甚至还会在许多时候,掺进了更可怕的假话,扭曲了事实真相,形成了遗毒甚广的新闻八股文。

互联网引入新闻领域之后,自然是迅速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新风。而随着网络受众群体的形成,流量效应与注意力效应的形成,便会在各种新闻改革、写作创新的口号之下,出现了另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媚俗式写作。

所谓媚俗,当然起初只是为了迎合并满足用户的需要,但是却在之后的发展中,开始过度关注用户反应,并冠以各种写作技巧、爆文范例而流行一时。实际上成为了另一种有害文风。

只是,毕竟它是媚俗式写作。如果单纯地要从文章的阅读量与传播量来看,由于它们的媚俗,的确受到了市场上最单纯、最直接的良性反馈。反映在标题上,就是那些“惊呆了”、“大揭密”、“10亿人错过的”、“99%的机率”等等,而在具体的文章里,则是极尽各种夸张、煽情以及流行词汇的聚集,一般的确能拥有不错的传播量,可是它却违背了信息传播必须首先要真实与准确的根本原则。

我们如今的传统媒体人,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过去的股评式内容创作的毛病与缺点,自然是要改正并舍弃掉。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下子转变为更具网络化的媚俗式写作。这种转变,恰恰就是那种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并不是我们学习互联网的正确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