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內容:從股評式寫作到媚俗式寫作

講內容:從股評式寫作到媚俗式寫作

------本期內容導讀------

這些都算是在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方式下的消極元素,股評式的新聞內容寫作,不僅讓那時的許多新聞充滿了套路、空話,甚至還會在許多時候,摻進了更可怕的假話,扭曲了事實真相,形成了遺毒甚廣的新聞八股文

------以下正文詳情------

剛剛最早到電視臺工作的時候,是在做一檔叫做《45經濟快報》的電視節目,週一到週五每晚都會播放股評。稿件是由與我們合作的證券交易所專家所撰寫,他們往往會在股市開市日交易結束後的一個多小時內寫完,並用傳真給我們發來。然後再由我們的播音員在攝像機前口播錄好。

起初,剛剛與其他人一樣,非常佩服這些股市專家的專業水平與寫作才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寫出那麼專業的評論稿件。可時間一長,慢慢地就發現這些文章翻來覆去地都是有著各種套路的。有天出了點事,專家傳真過來的稿件被我弄丟了,打電話去再找時人家已經下了班。眼看著節目就要錄製,情急之下,剛剛c對著當天股市行情圖,把之前爛熟的股評用語都拿來演繹了一遍,什麼高開低走啊,什麼拉出了一根大陽線啊,還有什麼小幅上揚、多頭利好,最後是謹慎持盤、充足觀望等等。節目就這麼播出去了,無論是領導還是當天的電視觀眾,居然並沒有人看出聽出那天的稿件都是剛剛的瞎掰!

只是這種套路式寫作,也並不僅僅只限於股評領域。那時,曾經因為一種假想,而將當地報社連續三年關於全市兩會的報道放在了一起,一下子有了驚人的發現:但凡不是換屆年,就會有好多篇並開幕、閉幕等等固定流程節點上的報道稿件,除了時間、屆次以及相關領導名字的細微變化,它們居然寫得幾乎一模一樣。

而回看電視臺,經驗豐富的行業老記者手頭大多都會有一盤集錦磁帶,裡面保存著他們平時精心拍攝並留存下來的行業鏡頭素材。一旦會得到相關的行業獨家消息,老記者們就會用這些消息作為稿件內容,然後就從那盤磁帶裡找一些素材鏡頭進行組合,這樣,他們就能做到,足不出戶,打個電話,就能交出一篇富有價值的電視新聞作品。俗稱“完美混工分”。

當然,這些都算是在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方式下的消極元素,股評式的新聞內容寫作,不僅讓那時的許多新聞充滿了套路、空話,甚至還會在許多時候,摻進了更可怕的假話,扭曲了事實真相,形成了遺毒甚廣的新聞八股文。

互聯網引入新聞領域之後,自然是迅速帶來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新風。而隨著網絡受眾群體的形成,流量效應與注意力效應的形成,便會在各種新聞改革、寫作創新的口號之下,出現了另一種不好的傾向,那就是媚俗式寫作。

所謂媚俗,當然起初只是為了迎合並滿足用戶的需要,但是卻在之後的發展中,開始過度關注用戶反應,並冠以各種寫作技巧、爆文範例而流行一時。實際上成為了另一種有害文風。

只是,畢竟它是媚俗式寫作。如果單純地要從文章的閱讀量與傳播量來看,由於它們的媚俗,的確受到了市場上最單純、最直接的良性反饋。反映在標題上,就是那些“驚呆了”、“大揭密”、“10億人錯過的”、“99%的機率”等等,而在具體的文章裡,則是極盡各種誇張、煽情以及流行詞彙的聚集,一般的確能擁有不錯的傳播量,可是它卻違背了信息傳播必須首先要真實與準確的根本原則。

我們如今的傳統媒體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過去的股評式內容創作的毛病與缺點,自然是要改正並捨棄掉。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一下子轉變為更具網絡化的媚俗式寫作。這種轉變,恰恰就是那種從一種極端走向另一種極端,並不是我們學習互聯網的正確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