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那個被迫「下崗」的人會是你嗎?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文章比較長,但很值。

如果你對人工智能的理解還停留在各種資訊裡,那你就錯了。請拋開人工智能就是人形機器人的固有偏見,然後,打開你的手機。

10年後,那個被迫“下崗”的人會是你嗎?

上圖顯示了一部典型iPhone手機上安裝的一些常見應用程序。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是手機上許多應用程序的核心驅動力。

蘋果Siri將手機變成聰明的小秘書;今日頭條依賴於人工智能技術向你推送最適合你的新聞內容。谷歌照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識別圖像中的人、動物、風景、地點……

萬能的美圖秀秀大家都很熟悉,同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我們的照片變得美美噠。以谷歌翻譯正在深度學習的幫助下迅速發展;滴滴的人工智能算法不但會幫助司機選擇路線、規劃車輛調度方案。

使用手機購物時,淘寶等電子商務網站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為你推薦最適合你的商品。

AI已經無處不在。

隨著人工智能逐漸強大,我們現在的工作也有極大的可能性被替代。

霍金說:“人工智能可以在自身基礎上進化,可以一直保持加速度的趨勢,不斷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我們的生物進化速度相當有限,無法與之競爭,終將被淘汰。工廠自動化已經讓眾多傳統制造業工人失業,人工智能的興起很有可能會讓失業潮波及中產階級,最後只給人類留下護理、創造和監督工作。”

10年後,那個被迫“下崗”的人會是你嗎?

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

BBC 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數據體系分析了 365 中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榜首就是電話推銷員,被取代概率99.0%

“電話推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幾率為最大。即使沒有機器人的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複、惱人,又毫無效率可言的工種也是遲早要消亡的。

會計 被取代概率97.6%

與電話推銷不同,會計這樣一份要求不算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主流看好的職業竟有高達 97.6% 的幾率被機器人取代,著實令人意外。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銀行職員 被取代概率:96.8%

除了單調、重複,“低效率”也是造成某些職業被自動化取代的一大因素,比方說銀行職員。

前臺 被取代概率:95.6%

機器人前臺這兩年已經多次登上了新聞標題,話題度最高的是由日本軟銀公司開發的 Pepper。目前,日本以及歐美多國都已經有醫院、銀行、電器店之類的機構購買了 Pepper,作為前臺接待人員使用。

人事 被取代概率:89.7%

在未來,不單單是員工本身,就連負責招募員工、解僱員工的 HR 也有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2017年 3 月,由北美著名獵頭公司 SourceCon 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只用 3.2 秒便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

工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產業工作 被取代概率:80%-60%

廚師 被取代概率:73.4%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BBC 將“廚師”的危機概率預測為 73.4%,八成不包括中餐廚師。

雖說當下類似披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已經問世,但哪怕是再智能的機器人,看到中餐菜譜上的“鹽/少許”“味精/少許”也得死機。

10年後,那個被迫“下崗”的人會是你嗎?

演員、藝人 被取代概率:37.4%

在所有常見的藝術創作工種中,“演員”被判定為最容易被機器自動化取代的行業,概率高達 37.4%。撇開科幻小說中用虛擬形象取代真人演員的情節不談,單單是當下以假亂真的“摳圖劇”就讓我們對這個行業被取代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科幻電影通常假設計算機想趕上甚至超過人類,就必須發展出意識,使人們有一個誤解,就是人工智能需要在個體上全面超過人類才算真正的實現了“智能”,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工作來說,

智能是必要的,意識可有可無。

10年後,那個被迫“下崗”的人會是你嗎?

舉例來說,如果是血肉之軀的出租車司機,個人有意識的體驗,絕對比毫無感覺的自動駕駛汽車豐富。

出租車司機可以一邊開車一邊享受音樂,他抬頭望見星空,思考著宇宙的奧秘,只不過這一切都不是社會系統需要的。

社會系統需要的,只是把人從a點運送到b點,而且要最快最安全,成本最低,就這一點而言,自動駕駛汽車很快就能做得比那個司機更好,就算他不能享受音樂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回想一下,馬匹在工業革命開始後命運如何?任何一匹馬,不論在嗅覺,認人的能力或是其他許多事情上都絕對遠高於福特t型車,或是蘭博基尼,然而,馬匹仍然被汽車取代,就在於汽車在社會系統真正需要的少數領域中勝出。

但對於大多數現代工作來說,99%的人類特性及能力都是多餘的,人工智能只要把人類擠出就業市場,只要在特定的行業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趕超人類就已足夠。

常有人說,藝術是我們最終的盛典,而且是人類獨有的,等到計算機取代了一聲司機,教師,醫生時,會不會所有人成為藝術家?

戴維科普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音樂學院教授,他寫了一些程序,能夠譜出協奏曲,合唱曲交響樂和歌劇。

他寫出的第一個程序命專門模仿巴赫的風格,雖然寫程序花了七年,但已經推出短短一天就譜出5000首巴赫風格的讚美詩。

科普挑出幾首,安排在聖克魯茲的一次音樂節上演出演出,演出激動人心,觀眾反應熱烈,興奮的講著這些音樂如何觸碰到他們內心最深處,觀眾並不知道作曲者是計算機,而等到真相揭開,有些人氣的一語不發,有些人甚至發出怒吼。

10年後,那個被迫“下崗”的人會是你嗎?


AI大潮不可阻擋,我們身處這個大變革時代又該如何自處?

對此,李開復有一個“五秒鐘準則”,這一準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

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決定,那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反之,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你的工作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未來機器翻譯取得根本性突破後,絕大多數人類翻譯,包括筆譯、口譯、同聲傳譯等工作,還有絕大多數從事語言教學的人類老師,都會被機器全部或部分取代。

但文學作品的翻譯機器毫無辦法,因為其中涉及大量人類的情感、審美、創造力、歷史文化積澱等。

對於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薰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於人自身的情感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

人工智能時代,自動化系統將大幅解放生產力,極大地豐富每個人可以享有的社會財富。人類可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擁有大量的休閒時間。

這個時候,這個社會對文化、娛樂的追求就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而未來的文娛產業,總體規模將是今天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那麼,學習文藝創作技巧,用人類獨有的智慧、豐富的情感以及對藝術的創造性解讀去創作文娛內容,顯然是未來人類證明自己價值的最好方式之一。

當絕大多數人每天花6個小時或更多時間去體驗最新的虛擬現實遊戲、看最好的沉浸式虛擬現實電影、在虛擬音樂廳裡聽大師演奏最浪漫的樂曲、閱讀最能感動人的詩歌和小說……

作家、音樂家、電影導演和編劇、遊戲設計師等,一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明星職業。

10年後,那個被迫“下崗”的人會是你嗎?

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說:“很顯然,我們需要去重視那些重複性標準化的工作所不能夠覆蓋的領域。包括什麼呢?包括創造性、情感交流、審美、藝術能力,還有我們的綜合理解能力、我們把很多碎片連成一個故事這樣的講述能力,我們的體驗。所有這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可靠的東西,其實往往是人類智能非常獨特的能力。”

AI雖然來了,但有思想的人生並不會因此而黯然失色,因為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10年後,那個被迫“下崗”的人會是你嗎?

AI來襲,你覺得什麼工作不會被替代呢?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