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报」商洛 褒奖干事者 包容失误者 惩戒懈怠者

「今日陕报」商洛 褒奖干事者 包容失误者 惩戒懈怠者

本文刊发于陕西日报7月24日07版

今年5月,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党委书记冯锐,因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山阳县漫川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同冯锐一样,今年以来商洛市共提拔重用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59名。这是商洛市运用“三项机制”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商洛地处秦巴山区,属于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市7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区),其中5个是深度贫困县(区),共有贫困村70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94万户34.03万人。

近年来,商洛市充分发挥“三项机制”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指挥棒作用,不断完善实施细则,让干事者获褒奖、失误者得包容、懈怠者受惩戒,促使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真帮实干、建功立业,激发干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活力。

商洛市委书记陈俊说:“我们将‘三项机制’运用到精准脱贫工作中,树立能者上、干者容、庸者下的鲜明导向,凝聚了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为实现如期脱贫摘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鼓励实干 让脱贫一线变“赛马场” 7月初,在山阳县高坝店镇,记者见到了新上任的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宁远深。这名山阳县政协机关事务所原干部,自担任板岩镇宁家湾村第一书记以来,以推动生态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群众发展白芨集中连片种植188亩,带动贫困户增收。近期,山阳县委按照《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实施细则》,将宁远深提拔为高坝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商洛市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干部成长锻炼的主战场,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发现和选拔干部,在精神上、经济上、政治上设立“三项奖励”,确保肯干事、能干事的帮扶干部在精神上受鼓舞、物质上获奖励、政治上有提升。2016年以来,商洛市在脱贫攻坚中运用鼓励激励机制提拔干部200名。

今年“七一”表彰会上,商洛市委评选表彰追赶超越暨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79个、脱贫攻坚工作优秀镇(街道)党(工)委书记10名、优秀第一书记100名、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100名、优秀共产党员125名。

商洛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刘荣贤说:“商洛市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干部成长锻炼的‘大熔炉’,坚持在脱贫主战场培养、锻炼、选拔干部,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包容失误 为“三敢群体”上“意外险” 2017年7月,镇安县大坪镇社会保障服务站干部万晓宇在录入扶贫信息时,因操作失误,导致信息重复上报。县、镇纪委调查后发现,万晓宇因为在工作中加班加点、连续熬夜致精力不够集中出现失误,但他及时进行了改正。这件事情经镇党委研究,并上报县纪委同意后,对万晓宇进行了容错处理。同年9月,万晓宇被提拔为米粮镇社会保障服务站站长。

商洛市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制定了《容错纠错实施办法》,突出保护敢想、敢干、敢闯的“三敢群体”,让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同时,商洛市建立完善纠错改正、澄清保护、容错干部关爱等配套机制,对在脱贫攻坚中因大胆履职出现失误的干部进行容错处理。近年来,商洛市在脱贫攻坚中对3名干部进行容错处理。

柞水县针对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通过跟踪管理、谈心谈话、建立特别档案等方式,防止容错的“豁免权”成为部分干部犯错免责的挡箭牌,经组织培训、批评教育后,有关干部会被重新安排到脱贫攻坚一线“补课”,增添了担当者干事后劲。

惩戒不为 给为政不为者念“紧箍咒” 洛南县委原副书记赵某,曾因违反有关规定被免职,被安排到商洛市扶贫局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积极主动、任劳任怨,特别是在去年担任镇安县云盖寺镇东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期间,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经组织考察,今年5月,赵某被任命为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难点在“下”。商洛市建立干部实绩评价和量化评价办法,严格管理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客观公正评价帮扶成效,下硬茬落实能上能下机制,对脱贫攻坚中工作不力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

干部能上能下,不是把干部一“下”了之,而是刚柔相济,留希望、留出口。商州区建立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对召回的干部根据情况予以处理,实现了干部“有为才有位”的良性循环。镇安县把“下”的干部,重新安排到重点项目、脱贫攻坚等一线进行锻炼“补课”,对“补考”成绩优秀的重新予以重用,有效激发了帮扶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商洛市在脱贫攻坚中运用能上能下机制共调整干部12名。

商洛市通过落实“三项机制”,有效提振了各级党员干部参与精准扶贫的信心和士气,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全市有6.69万人稳定脱贫、53个村退出贫困行列。在近日召开的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总结表彰会议上,商洛市被评为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优秀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