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歷史的長河流過歲月,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它們中的一大部分是從人們的想象或訛傳幻化而來,雖然在口口相傳中,深入人心,卻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我們選擇其中幾例,與您分享。

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鴛鴦與愛情 |

鴛鴦自古以來就是愛情的象徵,民間用鴛鴦寄寓夫妻恩愛,白頭偕老。人們在洞房裡擺上鴛鴦燭、鴛鴦被、鴛鴦枕,企盼有情人像鴛鴦一樣形影不離,永世相守。“鴛鴦戲水”更成為傳統文化中代表“和合”的美學符號,文人墨客常以此表達琴瑟和鳴之願。

但是,自然中的鴛鴦真的是成雙成對,佳偶天成嗎?首先,鴛鴦的確是一雄一雌單偶配對,它們會在每年3、4月份開始,進入如膠似漆的交配狀態,但是,雄鴛鴦只會陪伴他的愛人到產卵結束,之後一對“鴛侶”便會各奔東西。

若是某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可能傷心幾天,就去尋找新的配偶了,並不會為伴侶“守節”。所謂“忠貞不渝”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罷了。

古今文人留下過許多吟詠鴛鴦的詞句:唐代元稹《有鳥二十章》詩中雲“有鳥有鳥毛羽黃,雄者為鴛雌者鴦”。還有一首漢代無名氏的詩:“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慶不能忘。”

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蜉蝣朝生暮死 |

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前半句感嘆人生短暫,如蜉蝣寄世。而在希臘文中,“蜉蝣”一詞就是僅一日生命的意思。那麼蜉蝣是什麼,為什麼以它比喻短暫呢?

蜉蝣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有翅昆蟲,在古人的印象中,蜉蝣的生命非常短促,只能活一日到幾日,甚至傳說它們在世上只能存活幾個小時。如《毛傳》:“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猶有羽翼以自修飾”;《淮南子》:“蜉蝣不飲不食,三日而死。”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蜉蝣的種類很多,全世界約有2000種,分佈在熱帶、亞熱帶的湖泊沼澤附近。蜉蝣產卵於水中,卵孵化為幼蟲,可活1-6年,然後羽化成蟲,成蟲因種類不同而壽命有異,但至少還可以活幾小時到一兩日不等,最長的可達一週。

所以,人們常言蜉蝣朝生暮死,是不太確切的。或許古人只是借蜉蝣抒發內心的蹉跎之感而已。

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相思鳥不相思 |

相思鳥亦稱“紅嘴玉”,是有名的觀賞鳥類。傳說相思鳥對愛情忠貞不渝,如果一對相思鳥中的其中一隻不幸離世,另一隻就會不鳴不舞,絕食而死。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但是,實際上相思鳥並非人們所想的那樣專情和念舊。相反,這種鳥兒還很“花心”。

有人曾做過實驗,給不同的相思鳥交換配偶,誰知它們並不排斥,反而很快戀愛起來。

而且,往往經過短暫的相處,新相識的雌鳥和雄鳥就情投意合地繁衍起後代來,毫不留戀舊情,真是朝三暮四的最佳典範。

在伴侶離開後,它們照舊愉快地再娶再嫁。所以說,相思鳥並非相思物。正是“青鳥終須還,淺笑留花間。”

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鱷魚的眼淚 |

中國有句諺語“鱷魚的眼淚——假慈悲”,因為鱷魚在吞食獵物時一般會流眼淚,人們認為這是鱷魚在假裝悲傷,掩飾其殘暴的本性。

其實,這只是人們“欲加之罪”的一個說辭罷了,鱷魚雖然兇殘,但它畢竟是個真小人,而非偽君子,動物的情感遠沒有人類這麼複雜。

科學家研究表明,鱷魚的確有淚腺,能夠用淚水潤溼眼睛。但是它們不是在哭,也就是說鱷魚留下眼淚時不會感到傷心,更沒有假裝傷感 ,當鱷魚吞嚥食物時會異常興奮,導致空氣脹滿鼻竇,迫使嚴重流出淚水。

也就是說,鱷魚的眼淚只是一種單純的生理反應,不帶有任何情緒色彩,就像人會出汗一樣。所以,以後誰再說你流了“鱷魚的眼淚”,一定要告訴他真相。

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孔雀東南飛 |

上學的時候讀過一篇課文《孔雀東南飛》,其中開篇便是:“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顯而易見是說孔雀可以飛,而且還飛得挺遠,能飛五里。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孔雀好像只會開屏,沒聽說還有飛的技能。難道是現代的孔雀退化了嗎?

我們現在除了在動物園裡,很少能夠見到孔雀,所以對它的習性並不太瞭解。其實,自古以來孔雀就是不會高空長距離飛行的,但是它們會滑翔。宋朝孫光憲的 《八拍蠻》詞有云:“孔雀尾拖金線長,怕人飛起入丁香。”通常來講,灌木丁香只有1米到1.5米高,所以,孔雀的滑翔近似於貼地飛行,還是極短距離的。

只能近距離撲騰不善飛行的孔雀,是怎麼飛五里的呢?五里相當於2500米,並不是一個太近的距離。其實,“五里”不是一個確數,五里短亭在古代文化中是送客話別之地,“五里”也包含著故人離別,依依不捨之意。與“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所要表現的情感正相吻合。

所以說,孔雀在某種意義上說可以“飛”,但飛五里是不現實的。大部分詩文中所提到的孔雀飛翔,其實都是一種誇張的手法,主要為了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寄託。

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狼狽為奸 |

人們常用“狼狽為奸”來形容歹人成夥作惡,而關於這個詞中的“狽”到底是種什麼動物,卻很少有人深究。

關於“狽”的記載,最早來源於唐人段成式所編《酉陽雜俎·廣動植之一·毛篇》:“或言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絶短,每行常駕兩狼,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是說狼是一種前腿極短的動物,必須要騎著兩頭狼才能行走,所以世人將做壞事的人稱作“狼狽”。

根據這個描述,狼和狽應該是兩種動物,它們勾結成奸,禍害八方。但是,《酉陽雜組》只是一本志怪故事,其中的許多記載都只是傳說,並無科學根據。

首先,“狽”這種動物本身就是虛構出來的,而且“狼狽”這個詞是個連綿詞,也就是說兩個字都沒有單獨的意義,它們是合起來表達一個意思的。這一詞彙早期的寫法有“顂䟺”、“䠭䟺”、“狼䟺”,這些寫法都與動物無關。

唐代以後,“狼狽”在民間就成了惡人的代稱,到了明代更進一步發展出“狼狽為奸”的成語,從此,在中國文化中,狼與狽就成了人人喊打的一對“難兄難弟”。

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魚的記憶只有7秒 |

“早在很久以前,有人告訴我: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之後它就不會記得曾經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又都會變成嶄新的開始。所以,在那一方小小的魚缸裡面,它永遠不會覺得無聊。”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一條有點笨的小魚或許記憶就只有2-3秒,當它吃進食物後,會不會還沒嚥下去,就忘了自己剛才吃的是什麼?幸好,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一切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有人研究金魚的記憶能力了,比如它們可以在長達1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記住躲避電擊的技巧。

此外,天堂魚作為與金魚齊名的觀賞魚,有著比金魚更強的記憶能力,如果一隻天堂魚在水箱中遇到一隻新來的金魚,會反覆打量對方,直到失去興趣。但是,如果它第二次見到這隻金魚,就會毫無興趣地繞路走開,這樣的情形可以持續至少3個月。

所以,以後不妨試著多和家裡的寵物魚聊天,加深它們對你的印象,這樣一來,下次你去餵食的時候,它們就會記得你,知道你是它們的家人啦!

那些被誤解的美好傳說,原來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 鳩佔鵲巢 |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鳩佔鵲巢”,講的是斑鳩這種鳥不會做窩,常常強佔喜鵲的巢穴,以此來形容強佔別人的住屋或佔據他人位置的行為。

但是,在自然界中,斑鳩雖然笨拙(它們築的巢非常簡陋,常有幼鳥從巢中墜落),但是,它們的性情很是勤懇本分,凡事自力更生,絕不會竊取其他鳥類的巢穴。

而真正強佔喜鵲巢穴的元兇是紅隼,紅隼是中國分部最廣、遇見率最高的猛禽之一,也是城市生活適應得最好的猛禽之一。也許,你看這篇文章時耳邊正傳來它們的叫聲。

紅隼搭巢的技術和喜鵲相比,那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自然對精美而結實的喜鵲巢垂涎三尺,雖然紅隼個體不大,但身為猛禽,還是能打得過喜鵲的,這樣一來,隼佔鵲巢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圖文來源與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