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八篇

周更/三篇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當了31年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帝,史稱“建文帝”。

從朱元璋立他的小孫子繼位這件事上來看,也表現出了他的目光短淺,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由於他對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得他不顧一切地立了只有15歲的朱允炆為繼位皇太孫。作為一個皇帝,他眼裡絲毫看不到他那些強大的藩王兒子們,還天真的想著一家人以和為貴。

從年號上來看,惠帝取“建文”二字是頗想改變他爺爺朱元璋“洪武”時期的血腥政治的,但當時建文帝威望遠不如諸藩王,而各地諸侯王手握的軍權和財權也超過中央,所以想做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撤藩是必然的選擇,就像後來的康熙皇帝裁撤三藩一樣。但因為朝廷內部原因,個人能力的原因等等,建文帝的撤藩沒有成功,反而引來的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揮師南下、奪取帝位。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八篇

朱棣21歲時,奉朱元璋之命就任藩王,他的封地是北平——即當年之元大都、今日之北京。他後來在此起兵,以皇帝身邊有奸臣須加誅討為由,聲稱自己的帶兵南下行為是“靖難”——平定禍亂之意。

這場後世稱為“靖難之役”的戰爭持續了4年。因為朱元璋將功臣屠戮殆盡,年輕的建文帝不得不任用紈絝子弟李景隆為帥,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北上。朱棣率軍十餘萬迎戰,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由於南軍政令不一,內部分化,被更加團結、英明的朱棣擊敗,南軍兵敗如山倒。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攻入首都南京。被群臣擁立為帝,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當然朱棣是不肯承認建文帝在歷史上這四年的存在的,而是把這四年作為他父親朱元璋的延續,從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

不過,做了皇帝以後的前藩王朱棣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的想法變得一致。朱棣登基後,繼續實行削藩政策,最終讓藩王有名無權。只要是個有作為的皇帝都不能容忍有地方割據政權的存在。朱棣削藩政策的延續,說明分封諸王之策在明朝那個年代早就不符合實際了。這又使得我想說朱元璋作為一個皇帝是目光短淺的。

朱棣的皇位在當時並不是人人承認的,很多主流意見都看作“篡位”,所以朱棣也有大殺四方的行為,這個像極了他的老爹朱元璋,比如要給文人們一個殺雞敬猴的震懾,他誅了當時的大文人方孝儒“十族”,比“九族”還多一族。因為當時方孝儒的名氣比較響亮又是建文帝的忠臣,為了更具說服力,朱棣想讓他起草登基大典的官方文件,方孝儒死活不肯,態度還極其傲慢,認死理——你就是個篡位的,當場在詔書上寫下“燕賊篡位”四字!朱棣一發火說要誅你“九族”,方孝儒來了一句誅“十族”又如何?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八篇

他一個讀書人不知道從血與火中成長出來的朱棣在冷酷與殘忍上是絲毫不弱於朱元璋的。把朱棣惹到這個地步,那就確確實實是自尋死路了。歷來只有誅“九族”之說,但朱棣想殺人還能沒有辦法嗎?這多出來的一族就是指朋友、學生等等的社會關係。也就是說只要跟你方孝儒有點關係的人,基本都殺!

最後方孝儒等幾位主要骨幹人物幾乎都是凌遲、滅族!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我從來不把方孝儒當作正面人物看待,就因為他認死理的愚忠,幾千上萬人因他而死。說到底人家封建王朝的皇位更迭,是人家皇帝的家事兒。不管誰做皇帝,只要能讓老百姓太太平平種個地、有飯吃不打仗,安居樂業、國富民強!這就是好皇帝,我並不是為朱棣翻案,他就是朱元璋一類的人物,我只是就事說事,照方孝儒的死理,滿人康熙皇帝在他眼中都是“蠻夷”,怎麼能坐我漢人的江山呢?得造反!

當然,朱棣比朱元璋高明的多,他在血腥鎮壓的手段之後,也採用了柔和的文化政策,比如永樂朝最大的事件之一——編纂《永樂大典》。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