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新裁」夢也無聲:《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古詩新裁」夢也無聲:《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之 二

《古詩十九首》之十九——“庭中有奇樹”之二

夢也無聲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古詩新裁」夢也無聲:《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為了節省空間,原本承諾不在文中重複百度中可以找到的東西,不過近日不斷有詩友建議我將原詩奉上,便於查看,那就恭敬不如從命,先試試這樣的形式吧。

我們說古詩不直接生髮結論,以鏡頭說話,是比王昌齡的《閨怨》多了這麼一個“小彎”,所以它與王詩相比,更含蓄微妙,離直白淺近更遠些。

那麼是不是更含蓄微妙的,比之直白淺近的,就離生活真實更遠呢?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只是一個現實場景,除了樹本身的樣子,並沒有更多意味,它是通過與下一句的“攀條折其榮”這個表現人物動作的鏡頭髮生關聯,才傳達出人物的性情作風,暗含著此樹與它樹的不同之處,承載著女主角的主觀指向,就像吳敬梓寫《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逛西湖,景中所見多是美女小吃,暗示馬二先生西湖一遊的興趣點所在。

雖含蓄委曲之至,卻也只是一個攝像機在按照詩人的思路選擇剪裁鏡頭,鏡頭本身就是場景實錄,我們見到的,是經過詩人剪輯的真實畫面,保留著民歌的實景特色。

從這一畫面組合中,我們“看”到了她的活潑率真心無掛礙……可能還有更多,其中隱含著“不知愁”卻遠大於“不知愁”,這個場景於“不知愁”之外還有很多可以細細挖掘的部分,這就有了“味外之旨”,相應的,也有了對這首詩的各種“歧解”。

再看王詩,只寫了“春日凝妝上翠樓”這個場景,就這個場景本身,我們或可聯想出很多女主角的相關特色,但詩人不許亂猜,他用他的主觀斷語限定了女主角的性情。我們見到的是詩人對自己眼前之景進行歸納整理後的明晰確定的結論,這限制了我們的聯想,也抹去了很多味外之旨,我們只有跟著詩人,用他的眼光去發現。在真實的生活場景與王詩中間,隔著詩人的一雙慧眼。

後面的“悔教夫婿覓封侯”也是同樣的道理,比之“馨香盈懷袖”“但感別經時”的白描少了些“興”的意味。

這是文人詩徹底離開民歌的最基本特徵,我們說盛唐詩尤其王昌齡這首《閨怨》,通篇口語,無甚雕琢,情趣盎然,活潑真率,算是保留了很多民歌風調的作品之一,但它也離開民歌質樸的原生狀態很遠了,詩人的主觀“強硬地”取代了讀者的眼睛。

如果說民歌是生活的直接裁剪,剪出的是生活的片段,那麼古詩就是生活的剪輯,這種剪輯“語言”,暗含了詩人的主觀判斷,近體文人詩則完全是詩人的主觀投射了。

在唐詩中,或許還有象《古詩十九首》這樣的剪輯功夫,到宋代,就僅存於詞中,宋以後,在曲中多見,象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

在古詩中,儘管鏡頭還保留著民歌的原生味,但像《東門行》那樣用夫婦倆的對話直接推進情節的形式也銷聲匿跡了。

“將以遺所思”這句,詩人要用它來補足詮釋前面三個鏡頭組合中可能產生的歧義,把讀者的關注引向“分離”的現狀,以便更加深“回頭不見人”的別離感受,順帶強化女子“不知愁”的性情。

那麼,把這句話還原到民歌中大抵應是這樣一個場面:女主角回頭對著空無一物的庭院,下意識地喊:“給你,拿著,好看不?”這一幕,能最直觀地勾起我們對單純率真被離別粗魯傷害的同情。

但是,篇幅要加大一半,而且也可能有某種新的歧義產生。

《古詩》的作者把這一內容用自己的話轉述出來,就像王昌齡把“不知愁”直接用說的那樣。

王昌齡直言“不知愁”,是把讀者關注引向女子的性情作風,詩人要通過他對這個女子的生活心情的描述表現她的清純簡單天真可愛,這是詩人的主觀態度,而不是對她生活和心情真正的直接關注。

所以,《閨怨》比“庭中有奇樹”更加活潑俏皮生趣盎然,但卻沖淡了古詩中那濃濃的人情味。

「古詩新裁」夢也無聲:《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夢也無聲 著名詩人、詩詞評論家,中國古典詩歌的愛好者實踐者傳播者,作家、影視編劇、影視策劃人。當前國內舊體詩的領軍人物之一。為新浪詩友寫作詩評六十多萬字,自創古體詩詞作品千餘首,詩詞、評論、書序作品散見於詩友專集和國內各地專業出版物中。是少兒戲劇體驗計劃的總導演,項目策劃和發起人之一。電視劇《愛無罪》、《無處可逃》、《劍拔弩張》主創之一南海旅遊項目大型動畫片《永樂龍洞》主創之一“禪月詩心”廣東省2018年度十大年度詩詞人物評選活動主要發起人、組織者,主創和藝術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