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余杭滚灯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是一种融体育、舞蹈于一体,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项目,深受群众喜爱。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余杭滚灯

余杭滚灯

(渊源)

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作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自然十分盛行。余杭翁梅又临钱塘江北岸,古代盐业兴旺,海盗频频入侵,当地民众以滚灯竞技比武,以示实力强大,海盗不敢侵犯。此后数百年间,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强体之宝、娱乐之器,每逢元宵或庙会(主要是元帅庙会)必参与表演,因而世代相传。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流行甚广。

(特色)

余杭滚灯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 庙会活动中,滚灯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滚,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力,对探索古代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余杭滚灯基本动作有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表演时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并伴以锣鼓,晚上舞动,十分出彩。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余杭滚灯

精彩绝伦的滚灯表演

(传承)

古代滚灯是竹编的圆形球体,分大中小三种。球的中心装一竹制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作为传统民间舞蹈的滚灯由九套27个动作组成。古往今来,余杭人民尤其是临平翁梅一带的农民一直把它作为一种庆祝丰年,欢度佳节,健身强体的民间艺术活动,经常开展。

现在,余杭区每年举办全市性滚灯编导及艺术表演培训班和全市滚灯大赛。余杭滚灯的独特艺术表演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演出,并代表过浙江省参加了首都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盛大联欢晚会。

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组织,有十四个镇乡建立了滚灯队,有艺术表演骨干400余人,滚灯艺术队伍壮大,发展情况良好。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余杭滚灯

曾献艺北京奥运的余杭滚灯

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杭州余杭滚灯,作为浙江省唯一进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从2008年7月15日开始,进行最后一次为期10天的彩排集训。2008年8月8日,70多名队滚灯队员经过长期的苦练后,在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了这项民间瑰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