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堅持學琴,到底靠的是「天賦」還是「興趣」?

首先否定天賦

無論是誰,用“天賦”這個詞來定位就沒有好處。首先,“你真有天賦”這回話的潛臺詞就是你的本事是老天賦予的,是對一切後天努力的否定。就像富二代一樣,你再有錢,我們都會認為就是靠他爹,沒什麼了不起。其次,對於學琴時間不長進步很快的學生來說,用“天賦”這個詞不僅否定了他們之前的努力,還會為以後練琴偷懶找到藉口:我有天賦,不好好練一樣能彈好。“傷仲永”的故事就深刻的說明了這一點。如果對於學琴吃力的學生來說那就更不好了,不僅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也為他們日後練琴偷懶找到藉口:沒天賦,練也白練,不如不練。

孩子堅持學琴,到底靠的是“天賦”還是“興趣”?

那興趣呢

每次聽到家長說:“讓孩子先學一段時間鋼琴試試,看看有沒有興趣,有興趣的話再讓他繼續學”。這就是典型的把“興趣”作為天生的一個“屬性”來看待,學鋼琴的目的就是來檢測這條屬性的。其實這種家長並不知道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談到學習,多數孩子不會有興趣,如果學習上遇到點困難那就更沒什麼興趣可言,只有苦不堪言。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或者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真正的興趣。但教育也無法將興趣推向普遍,興趣的產生與固定還是需要一樣貌似很虛的東西。環境的影響,高人的指點,不懈的努力……還有一點請記住,你付出的越多,感情就越深。並不是有了興趣才會付出,而是付出了才會有興趣,有感情。人生不是炒股票,你選一支績優股然後投資?想得美,哪由得你選,你惟一能做的只有付出,並且無論成功與否都無怨無悔。讓孩子能夠堅持把琴學下去的是習慣。很多人認為“養成好的練琴習慣”就是把練琴變為日常,就像上學、吃飯、睡覺一樣。可是中國的孩子們堅持上學十幾年,他們培養出好的習慣了嗎?他們對上學有興趣了嗎?沒有,最後畢業了第一件事情就是燒書。

孩子堅持學琴,到底靠的是“天賦”還是“興趣”?

堅持的原因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樂趣”。

“樂趣”從哪裡來,樂趣來自於做事情的態度。如果用心做事的話,生活中無處不充滿著意義。對於用心彈琴的人也是這樣,每彈一條不同的曲子,都是在嘗試創作一件藝術品。藝術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沒有60分、70分、80分、90分,要麼100分要麼0分。當你不懈地努力,但始終沒有讓一段音樂到達藝術的境界,那麼始終是0分;你繼續努力,某一刻終於讓音樂達到了藝術境界,那麼100分,哪怕那一刻是無比地短暫,你也會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白費。這是很有趣的加法:0+0+0+0+……=100。體會過這一刻的人生,是不一樣的人生。我們把這樣的做事態度稱之為“鑽研”。能夠堅持學琴的人,正是有種鑽研的習慣。鑽研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愛鑽研的人來說,不僅享受鑽研成功帶來的喜悅,也懂得享受成功之前的煎熬。

孩子堅持學琴,到底靠的是“天賦”還是“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