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X-Y理论和Z理论

与其他管理学科相比,人本管理更注重人在组织中的关系与作用。关于人本管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不妨有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威廉·大内《Z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等。

人本管理那些事儿|聊聊X-Y理论和Z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X-Y理论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安利亚克学院院长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11月在《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三年后形成著作《企业的人性面》,并开创了组织行为学的先河。其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克里斯·阿吉里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后者所著《马斯洛论管理》一书中,很多例子都来自《企业的人性面》。

那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Y理论中

X理论假设为:

1.“一般人有一种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因此,管理部门必须强调生产率和物质刺激的制度,强调“一个公公正正的日工作量”,反对“限制产量”。

2.“由于人们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对数人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以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组织的目标。”

3.“一般人只有较少的抱负,宁愿接受领导,希望避免责任,尽力要求安全。”

Y理论假设为:

1.“在工作中运用智力、体力,正如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这要取决于工作条件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

2.外部的控制并不是获得成果的唯一方法。“人在为自己所同意的工作目标服务中,可以自我指挥和自我监督。”

3.能够获得的并以此来取得目标的最重要的报酬就是和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这能促使人们朝着组织目标而努力。

4.“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但学会接受责任,而且最求承担责任。”

5.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问题上,都能做出富于创造力的贡献。

6.目前,一般人的智力和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

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之后,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通过在两个工厂的实验,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理论并不一定比X理论好。并因此提出“超Y理论”。

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此外,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事实上,X理论更多的用在工厂,Y理论更多适合脑力工作,比如教师、研究员等。此外,X理论也给后来写出《第五项修炼》的彼得·圣吉很大的启发。

如果X理论和Y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动力的基本设想,那么威廉·大内()的“Z理论”可以说是一部讨论个人主义(A型)和集体主义(J型)优缺点的管理著作,即东西方文化哲学的碰撞和融合,结合两者提出了Z理论(Z型)。

人本管理那些事儿|聊聊X-Y理论和Z理论

威廉·大内

威廉·大内作为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其认为这三种类型中,A型是大多数美国企业的组织形式,其突出特点是雇员的流动性大、岗位设置专业化等;J型是专门针对日本企业提出来的,具有终身雇佣、雇员通才化(轮岗)等特点;Z型组织扬长避短,兼顾A型和J型的优势,是最理想和最成功的的组织。所以,Z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3.实行个人负责制。

4.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5.对员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轮岗制度),使员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6.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7.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综上所述,Z理论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或企业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人性化因素,即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好微妙的关系等。(拓展阅读:关于信任,可参阅《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美]弗朗西斯·福山著)

关于克里斯·阿吉里斯

人本管理那些事儿|聊聊X-Y理论和Z理论

克里斯·阿吉里斯

克里斯·阿吉里斯曾在耶鲁大学工业管理系担任多年教授,1971年之后被聘为哈佛大学教育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杰姆斯·布赖恩特·康南特讲座教授。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可被充分认识的潜力。自我认识或者自我实现,不仅有利于个人,而且有利于他周围的人以及他所工作的组织。遗憾的是,企业及其它组织的现行经营和管理方式却实际上防止这种益处的出现。

关于亚伯拉罕·马斯洛

人本管理那些事儿|聊聊X-Y理论和Z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曾任桑代克的助理研究员、布鲁克林学院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他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但其理论有两个基本点:已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以及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只有当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拓展阅读: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参考书目:

1.《企业的人性面》.[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马斯洛论管理》.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Z理论》. [美]威廉·大内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动机与人格》.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6.《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远方出版社.1998

7.《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美]彼得·圣吉著.中信出版社.2017

8.《组织管理学名家思想荟萃》.[英]D·S·皮尤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