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市州經濟「半年報」來了,誰有潛力成爲全省經濟副中心?

四川在線消息(王林 記者 朱雪黎)繼7月17日四川全省經濟“半年報”正式出爐後,近日,多個市州也陸續發佈各自上半年的成績單。

在四川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各市州發展態勢如何?備受關注。特別是四川確定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七個區域中心城市,並明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一時間,各類經濟副中心卡位戰摩拳擦掌,“硝煙四起”。

從四川市州“半年報”來看,究竟誰有潛力成為全省經濟副中心呢?

“一干多支”——幹、支特徵明顯,協同還需提質增效

上半年,四川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327.0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8.2%,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個百分點,比全年預期高0.7個百分點。這是我省經濟自2016年四季度以來連續7個季度保持8%以上較快增長,穩定增長特徵明顯。

查閱四川市州“半年報”,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並超過8.2%這一“成績線”的市州有16個。其中,甘孜州經濟總量同比增速10.3%,瀘州9.2%,德陽9.1%,分列全省前三。

從經濟總量排名來看,和以往大致保持一致。和去年上半年相比,只有今年總量排名第9、10位的內江、涼山,今年排名第15、16位的遂寧、資陽,出現位置互換。

“四川區域經濟板塊特徵依然十分突出。”省統計局總經濟師熊建中表示,上半年的數據,也再次印證了四川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從總量來看,成都經濟總量佔全省37%左右,“主幹”支撐依然明顯。但同時,環成都經濟圈7市州佔全省約25%,川南經濟區4個市約佔全省16%,川東北經濟區5市佔全省15%左右,攀西經濟區2個市州約佔全省6%,川西北生態示範區佔全省1%左右,也反映出四川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亟待破解。要整體提升全省綜合實力,各區域優勢互補、聯動發展也還需要進一步提質增效。

從增速來看,成都8.2%,與全省持平。環成都經濟圈8.4%、川南經濟區8.7%、川東北經濟區8.5%,均高於全省增速,“支點”支撐強勁。特別是川南經濟區,目前人力、財力等比較優勢還是較明顯,結合建設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和川渝黔結合部區域中心等新定位、新目標,加快推進一體化發展,將最有可能率先成為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

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平均增速為4.3%和6.9%。對此,有專家表示,四川對以甘孜、阿壩為主體的川西北生態示範區以及大小涼山地區,在“五區協同”中更多是突出生態功能,這是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國家大戰略需要,也是確保可持續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需要。因此,對川西北生態示範區而言,無論經濟總量還是經濟增速都不是最主要的指標。

但同時,攀西經濟區的經濟功能主要集中在攀枝花市和涼山州的安寧河谷地區。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涼山州經濟同比增速僅為2.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4個百分點。為何在脫貧攻堅強力推進的同時,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專家認為,主要是受產業結構影響,反映出目前調結構、轉方式,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的迫切性。“清潔能源是涼山的主要產業支撐。但水電站等大項目,一旦建設完成,就不會再有大的投入和拉動。”因此,涼山州的安寧河谷地區必要進一步創新戰略資源開發,同時打好“生態牌”,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陽光康養等產業。

經濟副中心——離“達標量”還遠,不在“爭”重在“幹”

再來看看摩拳擦掌,紛紛表示要努力爭當全省經濟副中心的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七個區域中心城市。

這7個市州,基本就是全省經濟總量排名靠前的市州。綿陽、德陽、宜賓基本穩定在第二、第三、第四。樂山、瀘州、南充、達州位次變化較為頻繁,但整體總量相差都不大。

去年,綿陽才成為四川除成都外,首個GDP破2000億元的市。今年上半年,綿陽實現GDP1061.54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個百分點。德陽半年GDP也首次衝破900億元大關,達973.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1%,經濟增速連續六個季度保持在9%以上。這也為德陽全年有望“跑”上2000億元新臺階釋放出積極信號。

其他市州,基本都是“1500億俱樂部”成員。從上半年數據來看,預計全年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而全省經濟副中心,四川給出了明確的“達標量”——經濟總量3000-4000億元左右。這個量,基本相當於全省經濟總量的10%左右。

而看差距,即使最接近的綿陽也還差近千億。綿陽從千億到兩千億,用了7年時間。繼續保持現在的發展速度,要達到3000億元,至少也需要4年多時間。目前,長虹是四川最大的工業企業,規模也剛過千億。五糧液,去年規模800多億元。要到經濟副中心的“達標量”,相當於綿陽要再造一家長虹,宜賓要再造兩家五糧液。短期難度可想而知。

省委也明確過,作為四川這樣一個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沒有一定規模的經濟副中心是不行的,一個還不夠,二三個也不多。換句話說,這頂桂冠不是爭得來的,而是幹出來的。

怎麼幹?也有人說要靠行政疊加。但這顯然不是設立經濟副中心的初衷。各個市州積極行動,創新發展,努力穩存量,做增量才是關鍵。“副中心城市在整個格局中應該起到較大的引領作用,特別是在首位城市之後,在一定區域能發揮較強的帶動作用,這樣的城市才是副中心。”省發改委主任範波表示。

從上半年看,各地發展勢頭基本呈現穩定增長,穩中有進態勢。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等影響,全省工業發展速度和效益明顯回升。上半年,綿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生物產業等八大重點產業增速都達到了兩位數。在瀘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其中,酒製造業同比增長15.0%,對全市工業的貢獻率達到了69%。電子信息及汽車製造等先進製造業也增速迅猛。

但不容忽視的是,傳統產業進一步提質增效的難度正在加大。同時,新興產業,儘管增速快,但整體規模偏小,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力還十分有限。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等迭代迅速,如何可持續發展,也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