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紫砂壺的誤區整理篇

NO.1 先看底款後買壺

“款”指的是名家所制。名家是當代的紫砂壺的“名牌”,代表著紫砂壺工藝水平的標準,收藏中肯定會有所講究,但是這也是辯證的。目前市場中仿名家壺如此普遍,就是因為一方面所有收藏者追求名家到了極端的程度,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對紫砂壺的基本鑑賞要求卻仍然模糊,間接培育了仿作的市場。

收藏紫砂壺的誤區整理篇

市場上有很多壺底打著顧景舟大師的款,但如果收藏者一開始能從“料”“工”兩個角度對壺做了認真的瞭解,根本不必考究“款”的因素,而是能很快知道鑑定的答案。其實,收藏者不能只認定“顧景舟”“蔣蓉”等大師,非“頂級”不藏;而是要結合自己的經濟和知識條件,關注一些有實力的中青年壺藝師,因為未來的大師也必將從他們中產生。

所以,買壺第一眼應該看的是泥料和壺型,底款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有些仿名家的壺,手工和泥料不錯,也是可以珍藏的,看底款很容易上當,看到蓋有某某大師印款的就以為是名家的壺,因此進入價格的陷阱。

NO.2 過於注重花俏色豔

新手玩壺,特別喜歡一些顏色多樣、造型複雜的紫砂壺,或者壺身刻滿了字,以為壺隨字貴,實在這是一種誤導。

收藏紫砂壺的誤區整理篇

真正好的作品,耐看並且使用的作品往往是一些外表穩重光素一些的,就像一個大美女,素顏輕粉就可以了,過於濃妝只會讓人反感。如覺得單調,就在適當的位置給予適當的書畫點綴。

針對注重花俏色豔的收藏愛好者,一些不良生產者為了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在陶土裡隨意添加化學原料,專門出品染色紫砂,製作出來的壺色彩雖豔,但泡茶就會有異味。其實染色紫砂是不宜泡茶的,其價值反而不高。

NO.3 買壺不明目的隨意拈來

買壺前應該有個目的性,是想要尋常用的,還是要珍藏級的,想用來泡普洱茶的,還是鐵觀音的等。

尋常用的壺大多在250cc左右,而珍藏級的作品一般都是250cc以上的。

收藏紫砂壺的誤區整理篇

泡普洱茶的壺身和肚子可以大些,泥料的顏色可以深一些,大小在250cc到300cc之間。泡鐵觀音的要出水快些,壺壁薄一些,壺身矮些,泥料顏色可以淺一些,大小控制在150cc到250cc之間。宜興人喜歡喝當地的紅茶,他們一般會選擇250cc到350cc的大壺。

至於350cc以上的壺基本屬於“觀賞性”的壺了,實用性不大。

NO.4 只注重名家證書不重藝術

真正名家的壺,單看“精、氣、神”就能令人感慨,感覺出來幾分。假如看著呆板,比例不協調的名家壺,買了也是沒有珍藏價值的,說不定所謂的名家職稱都是買來的,網上查不到。

收藏紫砂壺的誤區整理篇

NO.5 “土”的誤區

過去人們認為用紫砂壺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為宜興的紫砂泥料燒製後具有雙重氣孔結構,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氣性。現在陶藝普及,不少人將紫砂泥料誤認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製出來的“紫砂泥”,用這種原料做出來的“紫砂壺”在泡茶功能上顯然是沒有優勢的。

收藏紫砂壺的誤區整理篇

NO.6 “老”的誤區。

許多人以為紫砂壺越老越好,專門藏舊壺、老壺。市面上有兩種造假方法,一是將泥料的表面做舊,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經常摸的樣子,看上去有古舊感,或者用強酸腐蝕做舊;二是將紫砂壺塗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實,衡量一把紫砂壺收藏價值高低的關鍵還是看藝術價值,並非一定是越老越好。

收藏紫砂壺的誤區整理篇

NO.7 色”的誤區。

宜興紫砂泥由於其礦區、礦層分佈不同,其天然色澤多達幾十種,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質有紅泥(或稱硃砂泥)、紫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天青泥(堪稱泥中黃金,出礦時呈綠顏色,十分難得)和調砂泥等。但現在不少制壺者為了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在陶土裡隨意添加化學原料,最後製作出來的壺色彩雖豔,但泡茶就會有異味,價值反而不高。

NO.8 追求名人”的誤區。

名人和大師的壺一定是好壺,但部份大師的作品已經是天價了,有位大師的壺個個20萬元起,建議不要收藏這種超高價格的壺(有錢人除外)。投資的話,建議選擇工藝師和高級工藝師的壺,他們的壺很多價格並不高,投資他們的壺比投資大師的壺收益要快很多。一個高工的壺1萬元起,會比大師的壺漲價要快,收藏20把,收益肯定會超過收藏一把20萬元的名人壺。

還有產量特別大的名家壺儘量不碰,一個有涵養有實力的做壺名家,不僅是低調謙虛的,而且產量也是比較少的,宜興丁蜀鎮就有很多默默無聞的民間做壺高手,他們不求浮名,不露山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