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爲什麼要「入土爲安」,其他的安葬方式爲什麼行不通?

這篇文章,咱們來聊一個嚴肅沉重的話題。關於人死後的安葬。

人死後為什麼要“入土為安”,其他的安葬方式為什麼行不通?

在國際上一般都是採取“入土為安”的方式,人們普遍認為人在死了之後,要埋入土壤才能安息。死者為大,無論逝去的人在生前做了什麼,只要他們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活著的人都應該對死者施以尊重。人在死了之後是沒有辦法和活著的人去爭地位、榮譽以及名利的,一切都應該隨風而去。

值得一說的是,我們國家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有意識去埋葬死者的國家,從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山頂洞人就開始有土葬出現。後來又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演變,土葬成為了比較成熟的習俗。而這樣的習俗可以在我們國家廣泛傳播,一定是和某些觀念是密不可分的,那麼土葬究竟是在受到什麼樣的觀念影響呢?

人死後為什麼要“入土為安”,其他的安葬方式為什麼行不通?

其實在土葬之前還有一種安葬方式叫做“食葬”,顧名思義就是說一個人在死了之後,由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去吃,如此下去一個人就可以以另外一種方式活下去,死去的人可以託付在自己的親戚和朋友體內,融入他們的血液,這樣生命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而土葬則很大程度是受早期的儒家思想影響的,《孟子·滕文公上》就記載過,“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呂氏春秋》也以孝親之說解釋土葬由來:“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病於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故有葬死之義。葬者,藏也。”

人死後為什麼要“入土為安”,其他的安葬方式為什麼行不通?

而《禮記·祭義》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韓詩外傳》曰:“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從這些早期儒家的作品之中可以看出,土葬象徵的是陰間的世界,這和活人生活的世界是有本質的不一樣。

另外一方面土葬的盛行和人們的靈魂信仰是分不開的,很多人認為人們的靈魂和身體是獨立的,只是在活著的時候相互依附而已。但是土葬真正在中國普及則是和人民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識是分不開的。要知道中原的土地肥沃,人們基本上都是以農耕為主,所以就會把土地視為生命的本源,自然會產生落葉歸根的思想,慢慢演變,人們的觀念趨同,產生人在死了之後,葬入土中才可以生命輪迴的觀念。

人死後為什麼要“入土為安”,其他的安葬方式為什麼行不通?

而在現實中,入土為安指的不僅僅是死去的人安息,另外一個方面還有讓生者安心以及寄託的意思在。要知道在原始社會,有族人死去,只是把遺體扔在野外,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遺體被野獸給吃掉了,人們開始用草蓆包裹,也會被野獸扒開。於是人們發明了棺槨,將遺體放進棺槨之中,這樣可以很大程度地保證遺體的完整性,而且還可以時常來祭拜,以表哀思。

人死後為什麼要“入土為安”,其他的安葬方式為什麼行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