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做什麼,可在5年後受益匪淺?

30歲前做什麼,可在5年後受益匪淺?

本文作者系挖財錢堂社區達人:多多說錢

1

“我不嫁的”,這是一位接近30歲的朋友說的話。

與大多數女生不同,她不會因為大齡單身而尷尬,相反,她因為這個年紀依舊碌碌無為而焦慮。

學金融出身的她,這兩年不再花太多的精力玩金融了,而是要實幹創業去,拜拜關公開始個人“事業”。

多多並沒有問她為什麼,因為我自己就心有體會,想通過投資來持久地賺大錢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本金少。

30歲的年紀一個人的積蓄會是多少呢?假設是30萬,爭取年平均投資回報率為7%,那麼每年的投資收益為21000元,平均每個月的收入為1750元,在一線城市也就剛好能交一個房租,想靠投資吃飯是不可能的。

當然,如果她全職炒股,把年平均投資回報率提高到15%,平均每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3750元,開銷也很緊張。但在複利的作用下,過幾年生活倒也沒問題,但誰能保證呢?

想爭取高收益,就要承擔高風險,但很多時候大多數人都是無法承受高風險的,怎麼辦?很簡單,把本金提高。

同樣是5%的年化收益率,本金是30萬,一年的收益為15000元,月平均1250元;而如果本金是300萬,一年的收益就是150000元,月平均12500元,靠這筆投資收益生活還是可以過得很滋潤的,而且你所擁有的本金來源依然存在,每個月還有其他收入,簡直不能更好。

大多數人的本金來源就是工作,想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絕非是資本市場能幫你的。如果收益率為10%,想通過資本市場利滾利翻倍,用72法則計算一下就知道最少要7.2年,但如果想工資翻倍,一兩年內即可達到,這個收益率不比投資的低。

多多看到很多人過於執迷資本市場了,每天研究這搗鼓那,卻沒把本職工作做好,結果升值空間最大的端口被堵塞,這就是本末倒置。

通過工作積累本金,通過理財管理資金,這才是普通人最理想的的投資之道。30歲前,好好積累本金將來你會受益匪淺。

2

我的那位朋友速度是比較快的,30歲前有了第一桶金,所以她要創業去了。

打工和創業的區別在哪?我們可以繼續用“風險”來講解。

有人曾抱怨,一個項目下來,個人提成僅得10%,憑什麼?就憑你承受的風險低。

作為員工,只要完成項目即可,幹不成大不了少一份提成,要是不爽還可以直接換一份工作,東家不打打西家,個人風險隨時都可以轉移。而作為老闆,該不該接這個項目、項目無法完成又有什麼效果、項目的成本投入多少等都是問題,失敗了就會有虧損,這不是一個量級的事。

你承擔了10%的風險,那麼回報是10%不足為奇,公司的回報是90%,那是因為它承擔了90%的風險。

之前我說普通人年化投資收益率在7%就足夠了,有人在後臺開懟:7%能實現財務自由嗎?能在一線城市買房買車嗎?能養得起家嗎?只有炒股才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空間、讓你有機會實現財務自由。

很抱歉,靠7%的收益率是無法實現財務自由的,我可從沒想過要這麼做,因為我所認識的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不是靠7%得來的,也不是靠炒股,更多的是創業。

成功了你會有更多的現金流去投資更大的資產,但失敗了就要重新開始,所以創業的風險很高,如果使用了槓桿,結果還可能欠下一屁股債。(當然,也有朋友喜歡一邊工作一邊創業,背後的護城河堅挺,即使創業不成功也還有退路。)

所以不是說想創業就創業,你必須專於業務、精於財務,把想從事/開創的一行吃透,怎麼做?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就業後創業,在就業的過程中觀察行情、瞭解資金鍊運作、熟悉公司管理流程......

簡單來說就是從社會大學中學習,花幾年時間去觀望和思考,這些時間可以降低你以後創業的失敗率,幫你省下不少學費。

所以30歲前,好好積累業務能力將來你會受益匪淺。

3

她身體不好,這是她不想結婚的原因之一,即使以後會結婚,也是計劃不生小孩子的,不過個人比較樂觀,能看得開。

多多發現,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是很注重保養和運動,反而身體健康的人不怎麼留意這方面。一開始我是不明白的,直到後來進醫院了才有所覺悟,該好好照顧自己了!

估計很多朋友也會有這樣的同感,沒發現身體有毛病就一直這麼活著,發現了不對勁才開始有所行動。只不過有的人發現的早,有的發現的晚,晚了的話很多東西都不再是你能計劃的了。

30歲,正值壯年,但30歲也是一個潛伏期,很多疾病都是這個時候開始留下的,只不過不明顯沒被發現而已。

30歲前做什麼,可在5年後受益匪淺?

身體和資本市場不一樣,你在資本市場虧損了,還有機會重新開始,又或者退出找另外的發展機會,但如果身體垮了,往往就是一輩子的事了。

所以30歲前,乃至30歲以後,好好照顧自己將來你會受益匪淺。

事實上投資不一定是資本市場的事,投資工作、投資事業、投資自己,都是可以讓你一輩子受益的事,別被資本市場那些所謂的一夜暴富的神話迷惑了自己,踏踏實實做好離自己最近的事,結果絕對不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