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路」改革要敢於向自己開刀

什麼是改革?就是通過“改”,去掉無用的,留下有用的,再加以提升和優化,使其更好地有利於發展、促進於發展;就是通過“革”,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徹底地把阻礙發展、危害發展的東西,割下來,處理掉。

一提起改革,一些人就會有“恐慌感”,顧慮重重,怕這怕那,害怕自己被“改掉”、被“革掉”。有這種思想的同志,我想無外乎有兩點原因,一是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的確存在急需“改掉”和“革掉”的東西,但是自己心裡老是打著“小算盤”,害怕自己的“小利益”受損,於是就害怕改革,甚至抵制改革;二是對改革存在著不正確的認識,認為改革會把人捆死,會沒有活力。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看法。改革,誠然是要立規矩,建章法,不准你亂說亂動,但絕不會讓你一動不動,鴉雀無聲;改革,必然會觸及個別人的利益,會帶來陣痛,但最終是要維護和提升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各地各級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打消疑慮,放下包袱,輕鬆上陣,敢於向自己開刀,積極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去。

一是要用“翻箱倒櫃、整理房間”的辦法去謀劃改革。一個單位,要對自己的工作要來一次“回頭看”和“大檢查”,從單位的體制機制、規章制度、機構設置、人員管理、日常運行、工作謀劃、活動組織直至評獎辦法等方方面面入手,來一次歸納整理,進而分析論證,看哪些需要改革,研究一下是“改”、是“革”還是“立”,然後列出改革的清單和時間表,定出具體方案,穩步推進實施。科室和個人也一樣,也要對自己的工作、思想和生活來一次仔細的“清理工作”,找準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二是要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理念去推進改革。改革要善於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滴水匯河,小步快走。一口吃不了大胖子,饅頭大了蒸不熟。改革也一樣,要善於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瞄準主攻點,巧選突破口,先易後難,先小後大,一件接著一件,一項接著一項,精準發力去“改”去“革”去“立”,慢慢就會形成改革的小氣候、小生態,一些老大難問題就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比如,從一份文件材料的起草開始改革,改革過去“磨材料、熬材料、湊材料”等讓人“望而生畏”的做法,讓文件材料的起草形成“集體討論、一人執筆、專家論證”等一套精簡實用的辦法,提高效率和質量,使文件材料簡潔、管用,不再虛虛套套、言之無物、廢話連篇。

三要用“抓經濟工作”的思維去思考改革。抓經濟工作,最講究的就是市場資源配置最優化,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比如,我們的媒體辦了許多頻道、欄目、版面,到底有沒有必要?我看可以用“抓經濟工作”的思維來衡量和檢驗一下。我們如果沒有足夠的精英人才和資金,卻要辦一個欄目,就只好招兵買馬,招的兵不強,買的馬也不壯,辦的欄目質量肯定上不去。這樣既不講社會效益又不講經濟效益的辦欄目做法,就相當於建了一個收費站,所收費用只能滿足於或者還不能滿足於收費站的人員開支,這樣的收費站有存在的理由嗎?請問,這種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做法,是不是應該進行改革?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四是要用“創新的精神”去體現改革。改革,體現一個單位和個人的能力。如何體現,就要靠“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講,我們有些工作方法早已過時了,不能適應當前的大局和形勢,應該走進“歷史的博物館”裡了,但我們還在年復一年地重複著。比如,在新聞的傳播方式上,一本正經地坐端坐正地“念新聞”,觀眾不喜歡看,但現場面對面地“說新聞”,觀眾就喜歡看,這就是創新。中心組學習,或者幹部職工的學習,一味地原原本本念文件、念材料,大家就會沒有熱情,但是如果把學習原文與案例分析、專家解讀、專題發言等有機結合起來,變換一種方式,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這就是創新。其實,創新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做個有“創新精神”的人,我們的工作就會煥發生機,也會變得有意義、更簡單。單位和個人,每年不妨最少圍繞兩項工作創造性地集中精力去謀劃、去開展,年內創出亮點、創出品牌,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也會帶動整體工作的發展。(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