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昨天《经典咏流传》又播出最新一期,开场便是一首中外结合的歌曲——《关雎》。

唱诗 | 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这次的经典传唱人仇海平并不是一位音乐人,而是一位钻研中国文学与文化教学的副教授。他的责任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而显然,他做的很好。

唱诗 | 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这首唱出来的《关雎》的曲子,其实是印尼的民歌《哎哟,妈妈》,真正将中国古诗词与外国音乐文化结合了起来。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毛传》云:“兴也。”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唱诗 | 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使诗歌有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而在《哎哟,妈妈》中也使用了比兴,在唱歌中将诗词与外国民歌想比较,让留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手法。

唱诗 | 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唱诗 | 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仇海平先生运用唱歌的方式,去教授的他的留学生们,去帮助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人理解诗词的感情。“用唱歌的方式,感受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文化,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唱诗 | 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读书是为了什么?学习知识,传承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让人类文明永不断流。

唱诗 | 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当然,《关雎》不是他们唯一的尝试。留学生生们还热情地展示了他们其他的成果。包括用美国《雪绒花》的音乐唱杜牧的《山行》,用巴基斯坦的《无论你走到哪里》唱王安石的《元日》,用俄罗斯的《红莓花儿开》唱王维的《山居秋暝》。

唱诗 | 国际合唱团用《关雎》唱出文化交流

让我悄悄表白一下俄罗斯的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