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昨天《經典詠流傳》又播出最新一期,開場便是一首中外結合的歌曲——《關雎》。

唱詩 | 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這次的經典傳唱人仇海平並不是一位音樂人,而是一位鑽研中國文學與文化教學的副教授。他的責任就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而顯然,他做的很好。

唱詩 | 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這首唱出來的《關雎》的曲子,其實是印尼的民歌《哎喲,媽媽》,真正將中國古詩詞與外國音樂文化結合了起來。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比興,《毛傳》雲:“興也。”

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

唱詩 | 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使詩歌有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而在《哎喲,媽媽》中也使用了比興,在唱歌中將詩詞與外國民歌想比較,讓留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了詩歌的手法。

唱詩 | 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

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

唱詩 | 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仇海平先生運用唱歌的方式,去教授的他的留學生們,去幫助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人理解詩詞的感情。“用唱歌的方式,感受我們的文化,熱愛我們的文化,增強我們的自信心。”

唱詩 | 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讀書是為了什麼?學習知識,傳承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讓人類文明永不斷流。

唱詩 | 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當然,《關雎》不是他們唯一的嘗試。留學生生們還熱情地展示了他們其他的成果。包括用美國《雪絨花》的音樂唱杜牧的《山行》,用巴基斯坦的《無論你走到哪裡》唱王安石的《元日》,用俄羅斯的《紅莓花兒開》唱王維的《山居秋暝》。

唱詩 | 國際合唱團用《關雎》唱出文化交流

讓我悄悄表白一下俄羅斯的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