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数九寒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冬季的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当天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数满九九八十一天(至公历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01

九九歌


数九的中国传统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

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觱篥(bìlì)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

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这一说法较为详尽。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

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

这两个《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由于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讲堂|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促织指蛐蛐。

02

画九


明代出现了 “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讲堂|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讲堂|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金銮大清坐”,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03

写九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

“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

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04

一月九日恰是三九之日,所谓“数九寒天,冷在三九”。而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