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願:先選城市,後選學校,再選專業

球友帶孩子來買書。

買書可能只是幌子,想一起交流交流,孩子挑了有個七八本書,球友堅持付款,我的意思是算我送給孩子的禮物,不是剛高考完嘛,慶祝慶祝。

談到填志願。

高考填志願:先選城市,後選學校,再選專業

我說,孩子填報志願很難跳出父母的眼界。

他說,所以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我說,大家的意見也只是參考,我個人的觀點是先選城市,後選學校,再選專業,孩子若是沒有特殊的興趣或要求,就選王牌專業。

他問,選濟南好還是青島好?

我說,二選一的話,肯定是青島好,但是,我更傾向於去上海、杭州,讀大學的過程不單純是課堂知識,更多的是接觸社會的窗口,城市越大,機會越多,一不小心就留在了上海呢?對不?

他說,總覺得離那麼遠。

我說,600公里而已。

他說,沒計劃讓出省。

我說,省內院校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缺少外省生源,孩子很難接觸到外省的世界,例如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文化,但是我的意見僅供參考。

這個話題跳過,每個人在諮詢別人時其實內心都有了答案,只是需要別人來幫助說服自己,孩子的軌跡很難跳出父母的天花板,例如倘若有人來建議我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我會嗎?

你說的再好,我也不會,因為我覺得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內心充滿著恐懼,別說是現在送他出國讀書,就是高中畢業我也未必同意……

因為,人們對於眼界之外的東西,都是恐懼的。

專業與未來的關係不大。

學校與未來的關係很大。

他說,孩子今年沒發揮好,平時在班裡前十名,這次考了十六名。

我問,實驗班?

他說,是的。

我說,現在高考簡單了,一個班進重點線的有一二十個,我們那時高考,一個班就那麼兩三個能進重點線的,二本線也就是有十多個,而且我們那時人多,一個班八十多人,大家考不上怎麼辦?復讀,甚至復讀兩三年很正常,越是如此越是積壓,形成了惡性循環,到了大學以後,隨便一問,多數都復讀過,純粹是扯蛋的規則。

他說,現在學生少,高校多。

我問,準備復讀?

他說,我是這麼想的,他自己不想讀了。

我說,這要評估兩件事,第一、是真的發揮失常了還是真實水平?復讀一年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間?第二、時間成本。

他說,複習一年考山大沒問題。

我說,若是有絕對把握,那復讀肯定是首選,山大也屬於名校,同學資源也不同,但是呢,高考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跟世界盃似的,有偶然性,我們那個年代,很多考了二本不上的,複習兩年考專科走了,這樣的事一點都不稀罕。

他問,你當時學習是不是很好?

我說,天天玩,一點都不好,但是我屬於我們班的黑馬,平時學習成績很一般,高考成績很出彩,你看平時考試,班上名次變化不大,為什麼高考變化很大?有兩點因素,一是心理因素,二是閱卷因素,因為閱卷風格變了,評分風格變了。

我覺得最終做決策的還是父母,我們的意見只是參考。

我的觀點很簡單。

第一、若是的確發揮失常,有提升空間,那麼就復讀一年。

第二、志願問題上,先選城市,後選學校,再選專業。

不要選太陳舊的專業,也不要選太前衛的專業,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我姐高考時,那時志願就是二選一,要麼醫學,要麼教育,我們村曾經有個大本科,是1996年的本科,當時是全村的大事,那時村裡真的放鞭炮……

也是我們的偶像。

他報了個很新鮮的專業,叫電子工程,去了西安,後來就在西安工作了,娶了一個寶雞的媳婦,折騰了很多年也沒有買上房子。

曾經,他爹趾高氣昂。

後來,成了被我爹嘲笑的例子,我爹經常說,要是當年考個師範,現在不當校長了?!

當年的他,太前衛了。

從我姐到我,都沒跳出我爹的天花板,就是考師範,我第一志願是山東師範大學,第五志願是煙臺師範大學,全是這類的,當然咱考慮肯定是第一志願或第二志願,我當時的分數不差,超本科線39分,但是我選的專業不好,報了6000人,選80人,我們家還屬於有關係的,我們村有在系裡當教授的……

也白搭。

當時不理解,覺得認識教授不就行了嗎?

你想想,有多少認識校長的?!

還有多少分數高的?

到了我下一代,例如我哥哥家的孩子,他們屬於95後,他們也沒跳出這個天花板,時代變了,但是兄弟兩個一個選了醫學,本碩連讀,一個選了教育,也是本碩連讀,另外又都在縣城買了房子,準備回來。

即便是親哥哥,我也什麼都不能說,只能談自己的觀點,就是我建議先選城市,後選院校,再選專業。

最終,也都沒跳出山東省。

歸宿,也提前給設計好了,又準備回到縣城。

所以,每個人的軌跡,看似是有機會改變的,但是彈性不大,因為無法跳出家庭對一個人的約束,像我這樣叛逆的實在太少,我為什麼叛逆?

我家女孩多,就我一個寶貝疙瘩。

我若是不叛逆,現在就跟我姐一樣,一個月三千塊錢,買房買車還需要指望我爹……

所以,那句話又來了,你怎麼不聽爹媽的話?

聽話,就兩個結果。

要麼,沒有主見。要麼,不如爹媽。

對於孩子的未來,我覺得應該是兩個方式,要麼,你有足夠的眼界,能站在社會中上階層,那麼你的意見對於孩子的未來有直接的左右。要麼,你絕對放手,任其野蠻成長。

你本身就是個工薪階層,又希望孩子絕對聽你的話,你是想他重複你的命運嗎?

當然,那句安慰我們的話接著就來了:做個平凡人不好嗎?

說“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都不是平凡人。

這就如同導演拍了一部催淚大片,你在影院裡哭成了淚人,不代表導演拍攝時心情是壓抑的,也許他很開心呢?他只是販賣了這種情緒,僅此而已。

這幾年,高考舞臺上,老師家的孩子很出彩。

我兒子班上也有這麼一個娃,成績非常穩定,手抄報還拿大獎,還當著班長,也是老師家的孩子,別的家長都羨慕的不得了,其實我也羨慕,只是我沒有心思在教育孩子上,老師安排家長輔助手抄報,我哪懂這個?你自己搗鼓搗鼓吧。

老師讓在孩子作業上簽字。

我都是先把字給簽好,孩子再去做。

到底最終誰成績會更出色呢?

一是天賦。

二是模式,是家庭教育厲害呢?還是散養模式厲害呢?

有個師妹,她娃在鄰班,她為什麼送娃到私立學校?因為她老公在外地讀博士,婆婆又不在身邊,她自己照顧娃,中午不方便接送,於是送來了。

當時,她擔心一個問題,就是私立學校攀比會不會很嚴重?

我說,一定會。

但是,也不用擔心,我說說你就懂了,例如我兒子從來不在意別人的爸爸開什麼車,相反,他更願意坐在媽媽的摩托車後面,他對這些已經沒有分別心了。

什麼孩子最容易攀比?

高考填志願:先選城市,後選學校,再選專業

就是父母收入差,努力把孩子送來的,這種是最容易自卑的,也是最容易攀比的,父母把孩子送來其實是害了孩子。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階層,不要進入過高的交際圈子。

孩子更是如此。

因為孩子更加的敏感,我參加工作後,同學聚會,很多同學都有車了,有的同學沒有車怎麼辦?提前很久下出租車,然後步行到酒店,走也是如此。

對於有車的人而言,沒有人會去嘲笑他。

但是,對於沒車的人,他覺得格外的自卑。

師妹在兼修心理學,她的想法是從小學開始,就為孩子配上心理疏導老師,定期疏導孩子,讓其健康成長……

我說,這不新鮮,上海的胡老師,他每個月都帶著閨女去做心理疏導,不是說病人才需要心理疏導,是人人都需要,心理老師問一些問題,你回答一些問題,及時幫你把情緒排除,防止情緒積累。

她說,我覺得有心理疏導的前提下,孩子就不會攀比了。

我說,心理疏導是戰勝不了天性的,攀比就是天性,要麼,你們兩口子努力賺錢,提升一個LEVEL,要麼去公立學校讀書,還有我覺得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心理疏導老師,更需要的是人生導師,就是幫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發掘他的興趣,你仔細想想,幾乎所有的名人,無論球星還是歌星還是作家,都是童子功,有童子功不代表就能成名,例如很多球星的孩子依然踢球,但是未必能成星,這也是天賦問題,父親有不代表孩子有,怎麼說呢,就是在任一領域成名,都是需要天賦+努力的,咱的孩子未必能成名,但是咱要有這個心,萬一成了呢?!

等你到了25歲了,才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天賦?

晚了!

在這個世界,能出頭是非常難的,別說在全國出頭,你就是在一個縣出頭也很難,每次大家嘲笑我都說是一個小縣城出來的。

昨天,我去球館,遇到了母校一位老師,我問那邊現在教學怎麼樣?

他說,很一般,全校只有1人進入了全縣100名。

你想想,咱讀書時,考全班第一名都很難,何況是全校第一了,更何況是全縣第一,那都是萬里挑一的角。

咱沒有這個天賦。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定位,就是略強於我們,一個比較出色的人,一個身體、心理健全的人。

要培養他的是學習能力、思考能力。

太多人是沒有腦子的。

例如高曉松談了一期話題,關於世界盃與賭球的,說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賭博公司操縱的,我覺得能相信這個觀點的人也是醉了。

一個博彩公司能操縱全世界?

你說聯賽有假球,這個我覺得很有可能,因為聯賽是俱樂部之間的事,說白了,就是生意,但是世界盃更可以理解為戰爭,是為榮譽而戰。

哪可能那麼容易被操縱?

有可能高曉松說的的確是真的,也有可能完全是瞎扯,但是我覺得提出自己的疑問是最關鍵的,就是多問一句,真是如此嗎?

這才是這個時代最缺少的,就是思考能力。

我們太容易迷信。

例如小崔說轉基因會致癌,還PK了復旦大學教授,網友把那個教授罵成了SB,為小崔叫好……

口才好,辯論好,不代表就站在道理一面。

相反,大家有沒有仔細聽聽復旦大學教授說了什麼?

大家更在意觀點。

不在意論據。

說,范冰冰偷稅了,大家不管有沒有證據,根據慣性推理,她賺那麼多錢一定偷稅了,有證據嗎?

沒有。

但是就說她偷了。

於是,網民對范冰冰一片謾罵。

沒有人去問一句,真是如此嗎?!

這就是懷疑精神。

曾經有人給國家提議,就是培養一大批科普作家,進行全民科普,因為我們現在很多觀點都是反科學的,最簡單的就是魚刺與醋,至於吃腰子補腎這些更不在話下了……

為什麼沒人敢科普?

高考填志願:先選城市,後選學校,再選專業

因為,80%的人是初中畢業生,都是讀社會大學長大的,從小就把謠言當真理了,誰若是提出不同的觀點,那不打死才怪。

所以,沒人願意做科普。

誰願意做科普?

都是那些文科生,例如小崔這個文科生就在科普轉基因,他科普的準不準?

不管準不準,都值得我們崇拜。

因為,他是反對轉基因的,一聽轉基因就怪嚇人的,那麼反對肯定是正確的,其實小崔的科學素養有多高呢?

連氯化納都不知道。

氯化納就是我們的食用鹽。

你想想,科普道路有多難,科普就代表著你要反對中醫大部分觀點,例如穿山甲下奶,紅棗補血,你要反對大部分民間習俗……

這,這,這,乾脆,還是別捅馬蜂窩了。

不論人品,單論科普,沒人能比得上方舟子,很遺憾,他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卻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為什麼那麼多博士、院士是方舟子的粉絲?理科生為什麼多數支持他?

記得,去拉薩時,每個人都要推薦一本書,我推薦了一本方舟子的科普書,過了好多年,我們拉薩隊友聚會,一位大哥說,謝謝你推薦了那本書。

可以理解為,我喜歡看推理性的文章。

方舟子為什麼走到了今天?

因為,他每挑戰一個人,就得罪了一個群體,例如挑戰韓寒,那麼就得罪了韓粉,挑戰小崔,就得罪了崔粉……

最終,所有的論戰都成了人身攻擊。

但是,你看他論戰為什麼厲害?

他只擺事實,列證據。

絕對的高手,從小崔最初一出手,我就知道他的結局,因為他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錯誤,就是發動群眾。

他只煽動情緒,不羅列證據,說白了,是操縱大家的想象力,讓大家按照慣性去聯想,先說陰陽合同,接著曬范冰冰,讓大家自然聯繫到一起。

你問他呢?

他說,那合同不是范冰冰的。

潛臺詞是大家自己想象的。

發動群眾是需要用正義,用情緒,但是不能用證據,群眾再去興風作浪,你想想,誰會允許一個人如此的攪和?

早晚的事。

在這場鬧劇一開始,我就斷言過,《手機2》會上映的。

娛樂圈亂不亂?

亂。

什麼圈又不亂呢?

亂才是生態,水至清則無魚,真正的高手是讓圈子保持適當的渾濁,這樣更便於管理,昨天我和球友打球,我還問了他一個問題,就是你開飯店要不要自己買菜?

他說,從來不。

我問,萬一坑你呢?

他說,我會抽查,只要有偏差就罰款,但是我會給出一個合理的浮動空間。

他也用到了那句:水至清則無魚。

不要試圖把員工的油水壓榨到極致,那樣就失去了應有的積極性,這是一個完美的動態平衡,你非要求絕對透明。

那完了。

前段時間,來了個學物理的,博士,在深圳工作,一家科研所,談起了科普,我的意思是你空閒時間完全可以成為一名科普作者。

他說,科普是非常難的,因為我們本身就有侷限性,同行會挑刺吧?民間會挑刺吧?專家會挑刺吧?真的做到方舟子那個地步,很難。

方舟子的科學素養,我認為是一流的。

其文筆?

在網上也絕對排前十名。

他還是理科生裡的文科狀元,所以當年他吊打韓寒是必然的,倆人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我們怎麼抨擊方舟子?

你頭髮少,你貪汙,你……

我沒有相應的科學知識與素養,我若是有,我也願意轉型去做一名科普作家,我覺得這才是大功大德的事,如今,我做不了這些,我就做思維科普者,就是告訴大家如何理性思考。

多問一句,真是如此嗎?

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使你反感?

是什麼觸動了你?

網上的所有人都只是符號,一個符號為什麼會觸動你?到底是觸動了你哪根神經?

但是,我覺得不要去做打假。

不如做個純粹的科普作家,只科普咱的,不樹敵,但是這樣呢,又不合適,因為科普就意味著反對一些愚昧,肯定要樹敵,甚至是要跟親戚朋友成敵人。

倘若我是一名科普作家,那我要說,針灸是偽科學。

那……

我親哥就是針灸醫生,還把針灸技術推廣到了海外,他還準備回國後開辦針灸診所,主要治療糖尿病,當時是花了好幾萬去學的,老師是江蘇的,多麼神奇呢?治好了N例糖尿病,其學生也是遍佈國內,其中不乏醫學博士。

這……

這也是我明白為什麼要少寫這些的緣故。

因為,會觸動讀者。

讀者裡有針灸從業者,有崔粉,有韓粉,大家原本可能也蠻喜歡看維維文章的,因為信仰不同,結果取消關注了。

那太遺憾了。

其實,我不是粉誰,也不是黑誰,只是就事論事。

例如大家動不動談食療。

我現在覺得食療最牛的一群人,就是健身群體,身體需要什麼,他們吃什麼,而且是根據劑量來的,這不是很了不起嗎?

至於說吃人參咋著,吃鴿子咋著……

你就意淫吧!

老外是不是不迷信這些?

老外也是愚昧的多,例如之前我賣茶葉,韓國的姐姐從我這邊買低端的茶葉,再賣給韓國女人們,賣點是什麼?

減肥。

什麼東西在國內最容易傳播?

陰謀論。

國人為什麼這麼缺少科學素養?到微博上一看,一片傻子,根源是什麼?

就是當這些人佔領根據地時。

高人選擇了閉嘴。

何必非跟你爭論什麼?

這也是沒人願意做科普作家的緣故,沒意義,惹一身騷,你們愚昧就繼續。

打球時,我經常去拿冰水喝。

大家就勸我,這還了得,會弄壞肚子的……

冬天的時候,大家一般都穿長褲,我依然短褲,即便在戶外,我也沒有穿秋褲的意識,大家又來好心勸我了,年紀大了,會有關節炎。

那老外整天穿著褲衩,咋沒得?

體質不同?

我們都是人,咋還體質不同?

你去歐美一些餐廳,是沒有熱水供應的,什麼店裡有熱水供應?招待中國遊客的,上面特意用漢字寫上:熱水。

老外只喝冰水。

常溫可樂是不喝的,要喝那種特別特別冰的。

人家也沒鬧肚子?

人家也不坐月子。

這些都是需要科普的,因為我在骨科待的時間比較長,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就是關於跑步、運動與關節磨損,之間是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是有個度,過猶不及,作為業餘運動愛好者而言,利一定是大於弊的。

那麼,老寒腿是不是真的凍出來的?

關節炎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多數是因為關節磨損,這種叫骨性關節炎。

部分是因為細菌性感染,如溶血性鏈球菌,這種叫風溼性關節炎。

還有一種呢,是由於免疫系統出現了紊亂,自我攻擊了,這種叫類風溼。

很遺憾,就是沒有一種是因為凍的。

按照大家的說法,那冬泳的不都該截肢嗎?上次我還採訪了一位大爺,他是北京人定居在日照,每天游泳,冬天也是,我問他關節炎的事,他說我是有關節炎遊好了,怎麼解釋?!

我們更多的是想當然。

就是覺得表面上這麼分析是有道理的,這就是一個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區別,要科學精神,多問一下,真是如此嗎?!

深入淺出是很重要的。

把複雜的故事寫的簡單,那就是有積極意義的。

反過來呢?

很容易成神,例如姜文拍的電影,咱看不懂,那就覺得很高深,有次我跟胡老師一起吃飯,當時正好《讓子彈飛》在上映,他問我,你覺得電影怎麼樣?

我說,沒看懂。

他說,在電影院裡,大家笑的哈哈的,我就覺得很詫異,有那麼好笑嗎?

我說,但是,很容易引發推理,推理又容易拔高,總覺得道理不是那麼簡單,例如高考語文裡的閱讀理解,窗外下著雨,問作者是什麼心情?作者本人都出來回應了,就是窗外下著雨,與心情無關,包括我們對古人很多觀點其實都是過度解讀了,也就是神化的過程,孔子、老子、莊子在我們的解讀過程中,一個個的都成神了,不再是人了,是人就有思想的侷限性與天花板,既有時代的天花板又有思想的天花板還有教育的天花板,但是在後人的解讀中,全沒了,原本他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結果,在我們的吹捧中,冉冉升起了,成神了。

總覺得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好電影,很容易得高分。

大呼,過癮。

類似的電影我還看過一部,叫《路邊野餐》,還拿過什麼大獎,一會是夢境,一會是現實,大家都變成了周公,忙著解夢了。

我花5塊錢看的,看完我都覺得不值。

原本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事,非去故弄玄虛,學姜文?

文學大賽也是如此。

前幾年山東有個作家獲獎了,是寫的她的母親,一會寫鏡子裡的母親,一會寫夢裡的母親,一會寫天堂裡的母親。

評委可能也是被弄懸乎了,呀,看不懂呀?說明寫的好。

徐佳的女兒參加音樂學院考試,她給女兒選的是一首法國歌曲,我很詫異,為什麼不唱最擅長的漢語歌曲?

她說,評委有個共性,就是越是對自己熟悉的歌曲越能發現瑕疵,現在唱英文歌曲的也越來越多,咬字清晰很容易成為瑕疵,但是懂法語的很少,唱法語歌的更少,很容易小眾而驚豔。

她本身就是在大學裡教音樂的,很懂評委的心。

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這叫科學。

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叫哲學。

群體催眠需要的是哲學而不是科學,例如我想扳倒馮小剛,我手上又有證據,很簡單,我實名舉報,在網上貼出證據來,接著就什麼都不用說了,這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了。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小三扳倒情夫,一扳一個準。

倘若反過來呢?

那就成了遊戲,意思是我什麼都沒說,我只說他可能偷稅漏稅了,在國外還有個大HOUSE,剩下的,你們看著辦吧?

粉絲們紛紛舉起了道德武器!

所以,看戲也是講門道的,要先區分,是個科學遊戲還是哲學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