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村,尘封的记忆

□李建华

沈家村,尘封的记忆

款庄沈家村,这个村庄名字我至少二十年前就听到过,可直到几年前才去过。如果没有熟人带路,也不问路的话,我想,外人是找不到“沈家村”这个村子的——它与马街已经连为一体了。不过,与几分钟前才经过的、相对繁盛喧闹的马街相比,沈家村可谓古朴而宁静,令人恍若隔世。曲曲折折的小巷两边,灰黄的土坯墙壁透着岁月的痕迹;高处瓦檐间的衰草在夕阳下瑟瑟颤动;瓦缝里,一簇簇惹眼的野生多肉长得嫩绿而肥硕,让同行的美女们眼馋而不得。几道破旧的院门,古色古香,有的敞开,有的紧闭。行走间,突然发现一堵贴了瓷砖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长宽四五十厘米的墨色大理石,上面赫然刻着“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几个大字。原来,这就是红军长征过富民时在土坯墙上刷的标语,主人家前些年翻建房子时,文物部门特意用大理石刻制了留作纪念。

一句标语,把我们带回到83年前的款庄大地。

1935年4月29日,云南省寻甸县鲁口哨村,周恩来同志审阅签发了《中革军委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这就是红军长征历史上著名的“万急渡江令”。

沈家村,尘封的记忆

根据指示,红一军团的任务是由寻甸攻占嵩明,然后转向西北,过普渡河,攻占禄劝、武定、元谋,直取金沙江龙街渡口。接到命令后,林彪、聂荣臻率部队于29日分别攻占了嵩明县城、杨林镇,一部分到大板桥一带侦察、宣传,形成威逼昆明之势。4月30日拂晓,红一军团从嵩明、杨林一带出发,兵分三路迅速向西北方向挺进。左路从杨林出发,经得食村、龙潭营,捣毁邵甸区公所,从嵩明白冲进入富民县境内,经翟家村、散旦街、十里坡、平地、阿纳宰,从黄家庄渡过普渡河,进入禄劝县境。中路从嵩明出发,经大村子、牧羊、冷水沟、果东,从过水洞进入富民县境内,经分水岭、阳关山,到达款庄马街。右路从嵩明县城出发,经竹箐口,翻越梁王山进入寻甸七甲,经乐朗、浑水塘,从高家村进入富民县境内,趟过马过河,经徐谷地、多宜甲到达沈家村。

中路军与右路军到款庄会合后在多宜甲、沈家村、马街、李资树一带宿营。于是,为款庄这片红土地留下了许多佳话。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小时候都曾经唱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现在还记得部分歌词:“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不过,那时只知道唱着这种干巴巴的歌词,并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因为共产党、红军,似乎离自己非常遥远,远到相隔几十年、几千里。如今,当我们走进富民地方党史,走进款庄,这句歌词以及歌词背后的红军形象才鲜活了起来。

沈家村,尘封的记忆

4月30日那一天,当数千名衣冠整齐、荷枪实弹的军人从马过河谷,从过水洞后进入款庄坝子时,小坝子里炊烟袅袅,村里的人们也许刚从田里挑着豆麦回家,也许还在水田里插秧。马街的米行、马店、杂货铺里,悠闲的掌柜也许正在盘点着当天寥寥可数的账目。来不及躲藏,队伍就这样来到了街上,来到了村里,甚至来到了家中。虽不是赶街天,但几千人的涌入,小小的款庄坝子,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也许是难得休整一下,明天还要急行军打仗,各部都抓紧时间筹集物资。街上,各家商铺里一下子基本塞满了红军战士,掌柜、伙计们顿时不知所措。战士们操着有些难听懂但还和气的口音,拿出不多的大洋,买大米,买香油,买盐巴,买蔬菜。几句话的交流,掌柜明白了,他们公平买卖,不多拿多占,更不强买强卖。

沈家村,尘封的记忆

村里更热闹。在李资树,在多宜甲,在下鹤飞,红军把土豪劣绅、地主老财家的仓库打开,把大米、腊肉拿出来分给穷苦百姓。有的农户不敢收,战士们还亲自送到家里。战士们到一些农户家歇息,不仅帮主人家挑水做饭,打扫院子,临走还留下东西表达谢意。多年后,在款庄地区还流传着一些红军故事。在多宜甲,潘连芬家的人挑水做饭,慰劳红军,红军临走时送给潘连芬、潘连云两家各一盏小油灯。在李资树李翠莲家,红军做饭吃,借用了李家的菜刀,用缺了口,临走前照价赔偿。有的人家也许因听到流言害怕而逃走了,红军借宿,用了物品,临走时留下钱物,还写了字条说明情况。

这样的队伍,当然能够博得百姓的喜爱。许多贫苦农民争着为红军烧水做饭,抱草铺床,一路都有群众送水给他们喝;路途不熟,一路都有群众给红军带路,马街的杨兴富、花正贵给红军带路到禄劝的六棵、缉麻才转回来。临返回时,红军还给了他们大洋作为报酬。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所作的《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第一次论述红军长征的意义时提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红军长征过富民的相关记载来看,我觉得这种效果并不明显。虽然红军也在紧张的行军宿营途中,也向百姓们宣传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并且用石灰等颜料刷了许多宣传标语。

少年时期,读过肖锋的《长征日记》,里面常出现一项内容:宿营何地,扩红多少人。两年前,我曾去过会泽水城村红军扩红遗址。1935年5月,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渡金沙江,被誉为“战略奇兵”的红九军团途经会泽,短短的四天时间,会泽1500余名有志青年踊跃参军,成为红军长征在滇扩红史上的一个创举。多年来查阅富民党史资料,走访红军长征路过的富民村村寨寨,我发现,虽然红军当年也做过一些宣传动员,但富民人很少有参加红军队伍的。我想,原因恐怕有两点。其一,红军匆匆路过,头天宿营,次日启程,没有时间做认真的扩红宣传,百姓们对红军队伍了解并不多,再加上红军到来之前地方政府对红军的丑化宣传的负面作用。其二,富民历来是富庶之地,款庄地区虽然当时属于寻甸县,但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历史上商贸发达,富甲一方,曾有“金柯渡,银柯郎,款庄有二十四卖米行”之说。中国农民阶级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阶级,同时也是最稳定的阶级。我想,当他们温饱已基本不愁的时候,是不会铤而走险走上反抗道路的。

沈家村,尘封的记忆

款庄,现在虽然种稻谷少了,但坝子里依然绿意盎然,满眼的茭瓜田,向我们展示着红色老区款庄富甲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的崭新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