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看三件事情

農村改革看三件事情

“三大件”的說法似乎是已經慢慢的退出了人們的生活,現實生活中很少人提起,更是很難在媒體上見到。而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七十年代“三大件”,可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特別是家裡有準備登記結婚的的年輕人的人家,父母親先是為沒有錢買“三大件”愁。

當時,農村人的生活一切靠生產隊。吃的糧食生產隊按照人數分配,零用錢就靠生產隊年底“兌現”得點錢,作為家庭生活的來源。小孩多,勞力少的家庭,吃飯沒有問題,到了年底“兌現”的時候,不但沒錢得,還要找錢給生產隊,以換取一份“口糧”,那裡還有餘錢買“三大件”。

農村改革看三件事情

就是青壯勞力多的家庭,除掉要忍受吃不飽的飢餓生活,即便到了年底“兌現”的時候能夠得點兒錢,也要為能不能買到“三大件”愁。那時候物資奇缺,“三大件”的自行車手錶收音機都需要“計劃供應”,沒有“計劃”,有錢也白搭。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實行,家庭聯承包制給予農村人一定的自主權。部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物資奇缺的狀況得到一定的改善。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收入水平的奇低的狀況,原來的“三大件”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新的“三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慢慢的被眾多的年輕一代所認可。有沒有“三大件”已經成為年輕人結婚的基本條件,不是為了使用,更多的是為了面子。此時,不但有了錢買“三大件”,而且不需要“求爺爺,告奶奶”的求人“弄計劃”。

隨著九十年代的到來,“三大件”的內容也隨著農村經濟富裕程度的提升也發生了改變。隨著股份制的推廣,以及鼓勵自主創業,土地的收入已經不再起決定性的作用。農民的經濟收入不再只是勞力的報酬,還有資本的紅利,以及知識與智慧與資本結合創造的財富。雖說社會上流行的“天上掉下來一塊磚頭,砸傷了五個人,三個是總經理,一個是付總經理,還有一個是秘書”的笑話有點過,但至少說明“經商”“創業”“投股”已經成為人們奔向富裕的重要選擇,而不是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時代,只是盯住土地做文章。當然,“三大件”的內容也發生了改變,“車子,房子,票子”已經取代了“彩電,冰箱,洗衣機”成為九十年代的“三大件”。

農村改革看三件事情

雖說“三大件”除掉以上明顯變化之外,還有一些細小的改變,“收音機”改為“錄音機”,“自行車”改為“摩托車”,但基本上還是基於黨的富民政策的調整而改變。農民的經濟收入的提高與黨的富民政策的調整同步發展,是無法質疑的事實。

不知道未來的“三大件”又會是什麼,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隨著國家富強的以及黨的富民政策的執行與完善,人民群眾的經濟實力也會得到提升。有了錢,對生活條件提出新的要求在情理之中。

農村改革看三件事情

農村改革看三件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