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的叛亂,共分爲五個原因

政變與叛亂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一部中國封建史,也是一部叛亂與征伐的鬥爭史,與整個封建社會相始相終。

封建君主專制的特點是皇權高於一切,朕即國家,皇帝擁有生殺大權,在那個時代自然有不少野心家嚮往皇帝夢。權力是貪慾的催生劑,沒有任何約束機制的君權必然是叛亂產生的根源。

封建社會叛亂的分類

一、王室內亂,骨肉相殘

宮廷之內的鬥爭是封建社會最明顯最多的鬥爭,雖然制定了嫡長子繼承大統的規則,但是皇帝有親疏,皇子有遠近,兄弟相爭互相殘殺,死於非命的數不勝數。

趙武靈王本來立嫡長子公子章為太子,後立公子何為太子,公子何為趙王后,公子章叛亂被殺,趙武靈王也被活活餓死,史稱“沙丘宮變”。中國封建社會的叛亂,共分為五個原因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和曹植爭奪儲位,曹丕繼位後命曹植七步成詩,否則格殺勿論。

隋文帝的五個兒子,都是孤獨皇后所生,自幼相親相愛,隋文帝頗感欣慰。然而就算是同一個母親所生,後來為爭奪儲位,楊氏兄弟也是互相殘殺,最後楊廣殺掉四位兄弟,奪得隋朝政權。

二、外戚專權,篡亂天下

外戚專權又是叛亂產生的一個根源,古代人的壽命都很短,在封建社會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國人的平均壽命才30歲,然而皇權是世襲制的,皇帝死後由兒子繼位,但是古代皇帝很多都是短命的,世襲制往往導致幼子臨朝,母后聽政,母后為了有所依靠往往大封外戚為官,高高在上。

外戚專權以兩漢時期最為典型,東漢章帝年幼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其兄竇憲獨攬朝政,竇太后家族封侯居官,刺史太守縣令都是出自竇氏門下。中國封建社會的叛亂,共分為五個原因

質帝在位時,外戚梁冀竊取國柄,專橫無忌,玩弄皇帝於鼓掌之中,質帝年少氣盛,私下責罵梁冀為“跋扈將軍”,惹惱梁冀,質帝招致殺身之禍。

三、宦官亂政,擅興廢立

宦官是封建君主專制下的產物,然而宦官亂政比外戚有過之而不及。宦官雖然身份卑賤,但是終日侍候皇帝起居,卻很容易收到皇帝的信任,宦官雖然不易當重位大臣,卻能借皇帝名義發號施令,讓眾多大臣聽命於己,從而間接掌權。

中國封建社會的叛亂,共分為五個原因

宦官亂政的朝代有秦:漢、唐、宋、明,尤其在唐朝最為嚴重,唐玄宗讓宦官組成內朝,協助他處理政務,後發展到用宦官執掌樞密,統帥禁軍並出任監軍,權重一時,後來宦官自己雖然當不了皇帝,卻可以憑藉權力,擅自廢立帝位,晚唐八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昭宗被宦官所廢,憲宗、敬宗被宦官所殺,宦官成為實際上的太上皇。

四、權臣奪權,改朝換代

封建王朝的貴族官僚和權臣悍將對皇權的熱衷並不少於皇子們,一旦掌握大權,就極有可能剷除異己,成為權臣後逼宮禪位。中國封建社會的叛亂,共分為五個原因

王莽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權臣篡位者,王莽以外戚身份拜為大司馬、大將軍後。先後剷除傅、丁兩家外戚勢力,剷除了大臣公孫閎等反對派,成為操縱西漢的權臣,後逼宮禪位,登基稱帝,建立大新朝。

後來的權臣競相效仿,魏曹丕、西晉司馬昭、南宋朝劉裕、齊蕭道成、梁肖衍、陳陳霸先、北齊高洋、北周宇文覺、隋楊堅、唐李淵、後梁朱溫等,都是權臣逼宮禪位,自立為帝,建立新王朝。

五、地方割據,興兵作亂

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勢力始終存在著雙重的微妙關係,一方面,中央政府需要藉助地方“藩嶽作鎮,輔我京師“;另一方面又擔心地方勢力權重難治,形成割據與中央抗衡。皇權穩定時,相安無事,一旦皇帝昏庸,中央政令不行,則地方勢力割據叛亂只是時間問題了。

西漢吳楚七國叛亂,唐朝安史之亂等,都使得國家實力大減;燕王朱棣的叛亂,經過三年的戰爭,竟然奪得了帝位。中國封建社會的叛亂,共分為五個原因

政變與叛亂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不可低估,西晉的八王之亂,致使國力大衰,後被少數民族入侵,北方社會遭到極大破壞,北中國陷入分裂長達兩百多年,嚴重阻礙了歷史發展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