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么意思?为何这两样不能借?

农夫也疯狂


在人们生活中,向别人借东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农村,向左右邻里借东西,再正常不过了。小时候,家里穷,小编的父亲,借米借盐都借到别的村去了。虽然在农村借东西很正常,但是老一辈的人,却留下了这样一句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那这话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道理何在?

我们先来谈谈借米不借柴这句话吧,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你可以向你的左右邻里借米,但是你不能向他们借柴。为何呢?柴的谐音是财,借柴,意味着把别人的财运借走了。在古代,古人对这些很忌讳的,所以才有这样一说。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时小编还不明白,为何他们会把柴放在第一位呢?现在想想,柴,它指的就是“财”,而财运又是人们最看重的东西,因此柴自然也就放在第一位看,这里的道理农民都深知。

另外,柴这样东西,借出去之后,到时候怎么还呢?在古代,没有什么来丈量柴的多少,还柴的时候成了一大问题,所以农民是能不借柴就不借柴。而米就不一样了,米的多少是可以丈量的。有过砍柴经历的朋友就深有体会,柴的话,什么时候,都可以弄到手,至于米的话,就要等待收获的季节了。

再来看看借衣不借鞋,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明了。就是说,你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别人穿,但是却不能把自己的鞋子借给别人穿。这有什么讲究呢?

鞋与孩同音,所以借鞋意味着借孩子,这样的寓意很不好,所以古人也很忌讳借鞋。其实,不止这一句话,凸显了鞋子的重要性。在农村还有一句俗语,也凸显了鞋子的重要性,这句俗语就是:“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

其实不借鞋子给别人穿,除了有这样的寓意之外,还有现实生活的写照。都知道,那时候的医疗水平比较低,有些人会有脚气病,这是一种传染性强的疾病。倘若鞋子借给别人穿了,之后自己染上了脚气病,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至于衣服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衣服借给别人之后,别人穿了,还回来,洗一遍又可以继续穿。关于农村的这些俗语,真不要小瞧它们,还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那是古人生活中得出来的经验。农村中,其实还有很多俗语,听听也很有意思。


村朴


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米衣可以乱借,柴鞋不能借。农村这方面的禁忌习俗还是挺多的,如果不知道其中的讲究,很容易得罪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多风俗习惯都不知道,很容易得罪了别人自己蒙在鼓里。


先说个事,前些日子,住农人隔壁的阿姨,来看咱家的小宝宝(那时宝宝还没满月),封了一个红包,还送了衣服啥的,衣服拿着是阿姨的孙女穿过的,说小孩穿了二手衣服,会很好带,很听话,总之,非常感谢有这么好的邻居,从这事来看,老一辈人都觉得穿过别人穿的衣服,会带来好运。

这件事又有个小插曲,阿姨走了后,小两口不懂村里的习俗,等大人回来问起,当天就被带去阿姨家登门赔罪,原因是没满月来看宝宝,要煮甜酒鸡蛋,回去还要回礼一个2块钱的小红包……不然来的人会运势差。

农村的这些习俗其实都没有什么根据,都是老思想,但所谓入乡随俗,了解终究是好的。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哪些能借,哪些不能借,哪些借了又不能还吧。


借米不借柴

记得应该是八九十年代,那时大米的产量远没有现在这么高(感谢袁隆平院士),村里家家户户少不了缺粮的情况,特别是冬天过后,早稻又还没成熟,大家会互相借点米度过这段时间。而柴是不能借的,农村人讲究进新房要挑着柴进,寓意进财,所以谁会借柴给你?

借衣不借鞋

借衣前面说过了,农村老一辈人觉得小孩穿人家的衣服会带来好运。所以借衣就是借好运又不影响自己的运势。鞋子是万万不能借的,为啥?鞋通邪,借鞋就是把邪气借给别人,情侣最忌讳送鞋,意味着带来邪气。

借药罐、借拐不能还

家里谁有个病痛,要熬制中药,少不了药罐,药罐极少数家里会有,借了药罐是万万不可以还的,还给人家意味着把疾病灾难还给别人。借拐也是同样的道理。



刀不能借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农村置办酒席,厨师过来煮菜帮忙的,都会自己带着刀,刀不能借,借刀发生点什么事,借的人也脱不了干系。

农村还有很多这样的禁忌习俗,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原创不易,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一下,谢谢了。


农人说民俗


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么意思?为何这两样不能借?

农村人为人热心,邻里之间有啥东西不凑手互相借很平常,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借的,是大家都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香火不借,柴火不借,鞋子也不借。至于为什么会如此,阿兮以为有一下讲究:

一、借米不借柴

在农村,偶尔家里揭不开锅借米,事关生命大事,农村人一般都会借的。毕竟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上天有好生之德,从另一个角度说,“狗急跳墙”,一个人在生死边缘挣扎时,很容易走极端,能帮一定要帮。

可借柴就过分了。北方农村过去只靠柴禾取暖做饭的年代,勤快的农民谁不勤快地提前备下足够全家烧一冬的柴禾,仔细剁好码好,玉米棒和玉米秸秆、花生秸、芝麻柴等,也仔细收藏,准备冬日做引火草或粉碎喂大牲口。

阿兮记得,儿时夏秋季节很少烧整齐的柴禾,就烧一些碎草(树叶、晒干的青草、割的茅草、麦秸草等),何况秋天里,漫山遍野都是野草和树叶干枝,只要人勤快烧的柴禾是不会缺的。家里连烧火草都没有,你说这啥人啊?除了懒汉就是无赖。

本着“救急不救穷”的原则,借米还成,借柴已触及了农村人底线。再说了,

“柴”寓意“财”,从年初一煮饺子要烧芝麻柴就可看出,农村人非常在乎,是不会也不愿把自家财运拱手送人的。

二、借衣不借鞋

在过去农村,大家都不富裕,谁家有事去别人家里借件好些的衣服穿,也是常见。一般穿仔细些,等换回来时衣服兜里给人压上点东西表示谢意,也就是了。阿兮记得儿时跟母亲去外婆村参加一个亲戚婚礼,借村里一个小伙伴的粉红格子裤穿过,婚宴上得到的喜饼,一回家就压在裤兜里还给人家了。

鞋子不借的原因,是过去都是自家女人亲手纳鞋底做的布鞋,而农村都是土路,碎石路,费鞋。一下雨满路泥泞,即使不下雨走路也一层尘土。你借了人家媳妇做的新鞋,出远门走一天回来,新鞋早成了旧鞋破鞋,再还给人家谁心里乐意?

在农村,“破鞋”还有一层寓意,指不守妇道的女人。人家借给你新鞋,你还人一双破鞋,想啥好事?农村老话“宁试人家棺材,不试人家新鞋”,就是这个道理。

农村民谚俗语,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祖祖辈辈农村人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遵守的规则,在农村依然是习俗,代代传承,不能单以迷 信归类,要学会尊重。您家乡有这样的规矩吗?您怎么看待这些农村老话?

我是三农答主阿兮随笔,谢谢您的关注、分享、点赞!

阿兮随笔


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么意思?为何这两样不能借?这两句话反映了农村人为人处世的态度,短短的两句话,里面学问很多。

借米不借柴,农村人以前生活比较困难,大家都不富裕,粮食供应短缺,如果谁家断粮了,那么互相借点粮食来活命,是常见的事情,只要是家里还有些余粮的话,互相帮衬下,共度难关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所以米也就是粮食可以借。但是烧饭的用的柴火,农村遍地都是,随便上山捡一些,也可以满足烧火做饭之用,如果这个家连柴火都没有了,那么证明这家人是特别的懒。连柴火也缺的农村人不帮助也罢。

借衣不借鞋,同样的道理,人们经济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家里衣服缺少,需要外出办事或自己有重大事情的时候,向邻居借件衣服这也说的过去,毕竟缺吃少穿的年代,做件衣服是很大的开销。但是鞋这个东西,特别是农村人就地取材,用草绳、蒲草就可以编织出一副鞋,如果一个家庭连这个也需要接的话,那证明这家农村人是特别懒惰的。

在这里,两句俗语用不借柴,不借鞋两种态度反应出了农村人的为人处世态度。在农村你可以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导致贫穷,这样没人笑话你,但是要是你比较懒惰的话,连最基本动动手就可以获得的生活物品都确失的话,则会让人看不起。

其实再有从另一个方面去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柴同财,所以借柴等同于借财,人们当然不愿意借了,同理自己的鞋被借出去,人家谁也不愿意穿旧鞋,穿破鞋的意思。所以柴和鞋不能外借。

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么意思?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么意思?为何这两样不能借?

农村俗语可谓是包含了社会百态,各种人情世故。对于咱们农村人借东西也是相当有讲究的:有的随时可借,甚至借了还不需要还。有的东西借的时候要分场合,有的东西就算磨破嘴皮人家也不能借。正所谓“借米借衣张口就给,借柴借鞋免开尊口

借米不借柴

一点菌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临时断粮了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只要随便向左邻右舍都能借到当天的粮食。同理,有时候邻居恰巧粮食告罄时,我们家也是会很自然的借给他们。

但是,借柴在农村可谓是新鲜事。很多外地打工回家过年的老乡,向别人买柴倒是很常见,甚至偷别人家的陈柴也偶有听说。但是,从没有听过向村里老乡借柴的事情。当然,就算是厚着脸皮张嘴向邻居借柴,邻居肯定也不能够同意。为什么呢?

①柴读音通“财”,淳朴的农村人认为把柴借给别人相当于把“财”给别人了。②农村最不缺的就是柴火,连柴火都要借的人家只能说明这家人懒,做事没有计划。而这类人恰是勤劳的农民朋友最痛恨的,所以就算是打感情牌可能也难以借到柴。

在这里,一点菌再分享一个我们当地的风俗:在以前,我们闽北农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了,做斋饭的柴火是要由“天子”(抬棺的青壮年男人,一般由村里人选出)临时准备的。为了能够省事和找到干柴,“天子们”一般会去偷村里人的陈柴。后来,演变成如果有人家的柴火被偷了,主家的妇人就会在村口扯开嗓子大骂:“谁家偷我的柴火去埋人嘞”(骂人的话,意思是诅咒偷柴的人家中有人亡故)。

借衣不借鞋

同样的道理。在闽北农村,小孩出生后还保留着穿百家衣的习俗。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出生以后,家里的女主人会向邻居们要旧衣服,然后缝好补好就变成了百家衣。听说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更能健康成长,不易沾染邪气。

所以,借衣服是很常见的事。现在有些年轻女生,甚至有换衣服穿得习惯,这样各自买一套衣服就能穿两套不同款式的衣服。

为什么又不借鞋呢?首先,鞋子穿在脚上,属于易损耗品。可能借给别人穿一次就坏了,容易引起争端;其次,很多朋友有脚气,被有脚气的朋友穿过的鞋子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接着,农村有句话叫做“搞破鞋”(泛指一些有不正当行为的男女),绝对是相当暧昧的贬义词。

有知有趣有味三农事,我是一点三农。感谢阅读,期待你的关注。文章如有不对或不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点三农


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的意思是说:宁可借米也不能借柴,宁可借衣服也没有借鞋穿的!

下面就简单聊一下关于这句老话的话题,仅供参考:


一、“借米不借柴”的理解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把柴排到了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要知道,以前农村柴房旁边就会有对方柴火的地方。记得小时候驴圈旁边就多一大间堆放柴火的地方。那时候没有煤气炉,生火做饭都是烧火大锅饭。记得一到下雨天就会做饭比较困难,因为有时候柴火准备不足,而外部的都被淋湿了,根本只冒烟不见火苗。像以前一些地方砍柴劈柴都是一天劳作的重要工作,要知道,没有柴火估计连饭都做不了。

另外,柴与“财”谐音,也代表香火。这在传统观念里,都是非常避讳借的。一旦借出的话,就会认为财气流走,香火就会断掉,可谓是十分禁忌的。

而且生活中往往是“救急不救穷”,米再生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柴火就不同了,只要勤劳随时可以砍柴劈柴。因此,米则是可以的,因为有借有还,也可以丈量出多少来,而柴火就不能,也没有换的。二、“借衣不借鞋”的理解

俗话说“宁可试人棺,切莫穿人鞋”,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以前人们对于鞋子的重视,看的比棺材都重要。因为鞋的古音与“孩”非常相似,借鞋就等于把孩子过继给别人了!另外,鞋子也有“破鞋”的意思,在过去农村就是土娼的意思,因此对于土娼者来说,遇到穷困揭短的时候,就会只借衣服不会借鞋的,生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破鞋”。所以说,借鞋在古人看来,反正是不好的寓意。

而在现在看来也是相当禁忌的!毕竟脚上的穴位很多,一旦得脚气等就会带来不好的病灾,得不偿失。另外,过去的鞋子比较简单,就是用草类编织而成,非常简单,没有理由借别人的。而衣服就没有那么多禁忌了!一般还回来洗洗就可以了!


龙百晓生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不得不说农村人民还是非常有智慧的。你看这么简单朴素的一句话,里边却蕴藏这深刻的道理。

先说,“借米不借柴”吧,我的第一反应及时“救急不救穷”,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的呢!

有道是,巧妇难无米之炊!在日常的生活里,米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以前人们粮食短缺的年代,米就是救命的粮食,是应急的东西。

农村土地多,野生树木还有种的粮食产生的秸秆到处都是,平日里随便收收都烧不完。因此,借人家柴火的人一般都是懒汉,这种人借不得。

如果你觉得借柴火的很可怜,想借给他,最好就不要开这个头。如果你当了这个好人——开了这个头,那么意味着你以后也要给他。有句话说,“一碗米养恩人,一旦米养仇人”,就是这个理。

“借衣不借鞋”,一般情况下衣服穿脏了可以洗洗,只要洗干净了,跟上一次的不会有太大差别,而鞋子要是穿了就容易脏,尤其是以前的布鞋,洗了之后很容易旧。你想想,如果别人借了你的鞋子,穿脏了你愿意吗?



鲜农场


首先,柴即财,不借!

其次,鞋,借给别人后就是“破鞋”,不借!



但是,在以前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多有家里揭不开锅的情况,会出现借米借粮的常事,可以理解的,有时借了后还的时候会稍微多还一个,正是这样互帮互助,才度过了以前的艰苦岁月;

同时,同样由于生活条件差,缺衣少穿,衣服通常都是大的穿不了小的穿,一辈传一辈;有时,去亲戚家吃酒,没有好衣服,就会去借衣服穿,穿完回来,都会在兜里揣上喜糖,小红包之类的,还给别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这些约定俗成的老传统哟!


游戏大咖王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这不是俗话,而是农村老人总结下来的经验。

以前,困难时期,家家都有揭不开锅的时候,家里来客人啦,措手不及,左邻右舍,借点米,借点面,都属正常。而借柴,就说不下去了。农村人,勤快,一空闲下来就四处往回找柴(财)。高梁,玉米秸秆,棉花技杆,地下的野草,树叶子。用一种扒子,搂成一堆,用口袋或茏筐装回去,再打成捆,一冬天的柴火都要准备好。如果连柴都要借,可见此人懒到什的程度。别说不借,他也不敢張这个口。

至于说借衣不借鞋。以前和现在不一样,家家都是自己母亲给做的布鞋,那可不容易,裱褙子,搓麻绳,一针一线纳底子。老母亲为丈夫,为儿子做一双新鞋那可是在用心血在做。鞋是绝对不会借出去的。

还有一样,种庄稼时,问別人家借的籽种,等收回后那是一定要还回去的,籽种不留别人家。



用户5894663192


谢邀。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农民也应当豪情大气,而不要那么多陈规陋习。只要别人确实需要,张口来借,借给就是了。我读了诸位顺说和倒说的各种埋由,没一样是能夠站住脚的。有些人文化不高,规矩不少。当年红军夜村寨,连夜借未借柴做饭,不是挺好吗?为啥只借给米,不借给柴。农村很多俗语是极不靠谱的,分析尔后用之,不必过分认真。

咸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