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带你走进眉县老农人的手机直播果园

早春三月,露天的樱桃地依然是一片光秃秃的树杆,张晓文的樱桃实验大棚里却已是花繁叶茂,授粉的蜜蜂嗡嗡忙碌着。这番春暖花开的景象被远在千里之外的客户通过手机直播平台尽收眼底。

手机直播果园,这是张晓文近年来的新尝试。

65岁的张晓文出生于陕西省眉县党家寨村,高中毕业后开始务农。从靠天吃饭到拥有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樱桃品种,从普通农民到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张晓文说,这得益于他的农事关键词——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

新华网记者带你走进眉县老农人的手机直播果园

张晓文在樱桃大棚里除草。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 摄

1986年,从濒临渤海的山东省带着樱桃树苗回到地处西北内陆的家乡时,张晓文没想到自己的两亩试验园将带动全县的樱桃产业。然而,“一篮樱桃收入顶得上半亩小麦”的巨大对比,让他看到了种樱桃的前景,并萌生了改进品种、提升果品质量的想法。

“当时的樱桃个头小、味道一般,如果不改良,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张晓文一边尝试扦插、嫁接、种子育苗,一边向陕西杨凌、河南郑州、山东烟台等地的农业专家请教。

经过近20年的苦心钻研,张晓文终于培育出了果型好、甜度高的新品种,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并使原来需要七八年才能挂果的大樱桃实现了“三年见果,四年受益,五年丰产”。目前,眉县有樱桃园1万多亩,丰产期亩均产值超过2万元。

如今,除了管理自己的果园,张晓文更多时间是开着一辆贴有“农业技术服务”字样的面包车到西安、渭南、铜川等地,手把手将果树栽培管理技术教给更多果农。

“一年有一百多天都在各地进行技术培训,春冬两季特别忙。”张晓文说。不过,他却从忙碌中得到了满足,因为这“能让更多人靠技术致富”。

新华网记者带你走进眉县老农人的手机直播果园

张晓文向农户讲授果树管护技术。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 摄

践行和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是张晓文给自己定的新计划。在樱桃大棚外的管护室里,堆着几袋有机肥,这是他近期在青岛、四川等地考察厂家后确定的品牌肥料。每年樱桃收获时,他也会将样品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农残检测。这些通过检测的“绿色”樱桃安全性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斤卖到30多元依然供不应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地里施的都是化肥,之后是复合肥居多,现在80%都是有机肥。”张晓文说。

在他看来,肥料的变化是中国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必然结果:在为吃饱饭发愁的年代,人们问土地要产量,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水平提高后,舌尖上的安全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更被人们看重,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渐减少。

张晓文说,手机直播也是为了推广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树枝该怎么修剪,果园施的什么肥、打的什么药,果农和客户都能通过直播实时了解”。他说。

新华网记者带你走进眉县老农人的手机直播果园

手机直播樱桃管护。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 摄

下一步,张晓文计划发展诚信智慧农业,实现从种苗组培到果园管理,再到果品分选的全过程可视化监管和追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条张晓文通过自身实践总结出的“铁律”,正在成为中国广大农民的共识。

据了解,1997年成立至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开展农民培训30多万人次,其中有1.2万余人获得技术职称,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新华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